第六百五十五章 太子坑儿

大明嫡子 肉丝米面 2396 字 3个月前

大明朝的太子爷说要去看看新式的火炮,自然没人敢阻拦。

而且太子爷出宫,也远比皇帝出宫更简单一些。

至少没人能说龙体要紧之类的话。

宽敞的太子马车压在路上,车子里的人却感觉不到什么颠簸。

大概是为了能让太子爷随时随地都能有办公的地方,这座马车内部也是文房四宝样样俱全。

一条矮脚案牍后,上面依旧是堆放着几份文书。

朱标则依旧是正襟危坐,目光下沉,审阅着面前的文书。

这个时候,朱允熥就很希望小胖或者是炳哥儿能在身边。

因为从他的视线里,老爹这一次根本就没有将心思放在眼前的文书上。明显是在想着旁的事情,而且很有可能就是一件会有人要倒霉的事情。

朱允熥默默的挪了挪屁股。

朱标却好似是随意的抬起头,扫了一眼挪屁股的儿子。

“国家现在日新月异,为父时常会觉得跟不上国家的脚步了。”

朱允熥眉头一挑。

看吧。

自己就没有猜错。

他颔首低头,小声道:“为政者,善人也。以人御物,则天下安。”

朱标点点头:“理倒是这个理,如今你倒是看的愈发明白了,这很不错。”

朱允熥小心谨慎:“父亲厚爱。”

马车里,传来朱标的笑声。

他将面前的文书推开,转动着手上的扳指,目光闪烁:“工部如今大不同于以往,我听闻他们还弄出了不少民间百姓受益的好东西。这一次朝廷还要经略西南土司,又有新式火炮出来,倒是合乎时运。”

朱允熥则是附和道:“等国中几条主干水泥路、铁路修建完毕,龙江造船厂再将铁甲蒸汽船弄出来,到时候我大明的兵力就能送往更远的地方,为国家开疆辟土,为万民造福。以万邦滋养我朝中原故土,养育出一個万代天下来。”

中原故步自封的问题其实很明显,答案也很清晰。

向来都是中原的思想限制,加上中原之外的地形地势阻拦。

但是如今大明上上下下的思想,正在经历着一场翻天覆地的改变和洗礼。在东征和南征的节节获利之后,在北征彻底结束的当下,人们已经能够接受,国家的军队走出来,为国家从外部带回来更多的利益。

中原人已经找到了一个新的获利方式,从而缓解内部的利益斗争。

而一旦接下来在道路和运输上,再有一次大的改变。

从中原走出去的浪潮,将不再是从朝廷中枢向下推进,而会变成底层人民对上表达出向外扩张的需求。

就如应天城外新造的那座上元门码头。

那边的仓房里,是堆积成山的从南边运回来的香料、木材和矿石。

而这些都会被百姓们消化,财富一层层的沉淀到民间。

朱标面带笑容,只是那双深邃的眼神,却让人看不出他到底是在想着什么。

这时候他继续说道:“日新月异好啊,此番朝廷经略西南土司,彻底改土归流,若是一切顺利,大明将上下一体流官制,天下皆为大明子民,而无土人、苗人、明人之分,彼此一统。”

大汉奠定了汉人的称呼。

大唐竖立了唐人的威严。

而今,大明也该塑造一个属于明人的盛世,被后世传唱。

朱标的目标很宏伟,他要打造一个上下一体皆为明人的国度。

这即便是在汉唐,也未曾真正有君王实现过。

朱允熥却很赞同这一点。

一个家国,便都是一样的人,不分彼此,无有高低。

大明人就是大明人,而不是什么大明之中原人、大明土人、大明苗人。

“若要实现父亲的愿景,此番西南改土归流一事之后,还需耗费时日移风易俗,不论天下南北东西,大江大河两岸,都有着相同的风俗文化,如此才能真正将人心拧成一根绳。”

朱允熥低声说着自己此前已经思考过很久的事情。

朱标面露赞许:“这些都有待此番西南之事完毕后才行定夺了,只是眼下却还是要以经略西南为要。而今,新式火炮有了,朝廷不缺粮草兵械,军中将领官兵闻声求战,可是这主帅人选,为父却还是迟迟不曾有想好的,悬而不决。”

说完,朱标的目光淡淡的看了朱允熥一眼。

朱允熥此时还尚未察觉,随口说道:“二叔最近就在武昌府、南昌府一带吧。二叔是宗室里除了父亲之外,最年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