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8章 再启战端

北朝帝业 衣冠正伦 2241 字 6个月前

等到台府出兵南下控制了蜀中,那么在丝路贸易中西魏便不只是一个占据地利之便的中转站,而是掌握了极大话语权的强势供货方。

北齐高洋前半生英明与否见仁见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在其父兄维持下尚算不错的周边邦交关系、在其上台之后便通过一系列的战事搞得乱七八糟,极大的压缩了北齐与外界进行交流贸易的空间。

与此同时,陇右、蜀中完全掌握在西魏手中,西魏可以说是这一时期丝路贸易东端唯一的供货商,话语权自然就大大提升了,那么接下来就可以通过铸币在丝路贸易中扩大利润占有份额。

陇右河西由于其地理缘故,是很适合进行特大官市贸易的地区,那么就可以铸造一批专供外贸的虚值货币,比如当五、当十钱,作为官市贸易的唯一指定货币。

如此一来,西域胡商如果想在陇右河西的官市中购买到商品,那么就需要先卖出自己的货品换来那些币值虚高的官钱,再通过官钱在官市购买需要的商品。

这样的话,西魏政权就可以利用那些虚值的外贸货币直接换取胡商们手中实实在在的财富,官钱本身的价值虽然不高,但是却同交易权锁定,没有官钱就无法参与丝路贸易。

李泰之所以如此热衷掌握陇右的话语权,为的就是能够推动这一计划的实施,并且在其中占有一个比较可观的利益份额。

历史上一直到了北周武帝时期,才算是把这个外贸优势初步理顺并且加以利用,铸造了布泉等一系列的虚值钱币,是否外贸特供并不确定,但可以肯定的是到了北周年前,素以穷横著称的关西政权已经出现了许多赏赐功臣大量金银钱的记载。内陆并没有使用金银钱的传统,这些金银钱的主要来源自然只能是丝路贸易。

尽管眼下蜀中还不在掌握之中,但李泰已经将后续的机会和利益分配给盘算清楚了,只怪宇文泰这个主上不给力,大大拖慢了他这个的卢的前进步伐。

不过这倒也不能一味的埋怨宇文泰,毕竟西魏立国基础实在太差了,几场大战下来好不容易刚有起色,一场邙山大战又险些被直接干破产了。总算是邙山之战后否极泰来,经过数年的发展,国中军政都大有起色。

抛开以李泰为代表的一系列对外战事开拓不说,如今国内的整顿建设也已经到了一个关键的时期。

之前台府六军逐渐恢复过来,并改为中外军。到如今八柱国已经悉数就位,十二大将军也已经明确两员。李泰在荆州勤勤恳恳搞内政外交的时候,华州的宇文泰也并没有闲着,一方面瞄眼瞅着东魏方面的人事动静,一方面也在加紧国内的改革步骤。    年中时节最重要的一项改动,即就是将华州的大丞相、大行台府更名为中外府,作为府兵掌管的最高机构,使得霸府军政属性更加强化。

随着台府更名为中外府,李泰这个大将军的从属关系也直接转移过来。并且六月时中外府便传令,着他将荆州总管府下属甲士统统列籍然后呈交给中外府。

这一次的整编是府兵制彻底成型前的最后一次大整编,所有编入府籍的甲兵不论乡籍何在,统统入籍关中编在各府。

众甲士虽然编列入籍,但是李泰作为他们将主这一层关系并不会改变。这些府籍仅仅只是中外府调使人马时作为参考的一个凭证,当然这只是中外府所给予的一个说法。

初期的府兵当然是仍然具有一定私曲性质的甲兵,但至多在周武帝将诸军军士改为侍官之后,府兵的私曲性质便被抹去了。

不将私曲编入府籍也可,但就李泰所收到的中外府军令来看,权力和义务是共同存在的。他今官职是大将军、荆州总管,按照中外府给开具的兵额来看,州兵、府兵累加起来应该要见籍一万五千人左右,其中州兵三千、府兵一万二。

中外府也没有直言完不成这样的兵额整编会有什么后果,但估计是跟后续兵权的传承之类有关,李泰打听到陇右宇文导的秦州总管府同样也是这样一个兵额。至于其他的大将军则尚未封授,李泰也不知他们的所统兵额是多少。

府兵兵额相对是比较固定的,也是中外府所下辖最为精锐的兵力。而在籍将士是同将主有着一层主从关系的,如此一来就等于是霸府背书承认的部曲数量。未来或许不再具有明确的调使权力,但是这一层身份关系仍然能保留下来。

换言之这些府兵当中未来如果有人权势超过了原本的将主,但在社会地位上仍然要处于下位。这大概就类似于后世比较熟悉的满清八旗,都有一种部落酋首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