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7.清平乐

不宋 妖精吃俺一棒 1466 字 3个月前

赵孟启也是看得眼都不舍得眨。

男人至死是少年,何况他如今是真少年。

这运动与美色结合在一起,吸引力顿时提升了不知道多少个档次,难怪女相扑也那么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

深度建议后世某足也如此学习后转型,比吃海参有用多了。

而且白打玩的是花样和技巧,压根不需要球门,正好再合适不过了,反正他们不怎么会射门,射也是射自己家的。

当然,关键还是要把所有球员换掉,换成姬霓这样的美女就好。

说起来,后世全世界都公认足球起源于华夏,《战国策和《史记是最早记录蹴鞠的文献典籍。

战国策的编订者乃是西汉时的刘向,他在《别录中写道,“蹴鞠,黄帝所造,本兵势也,或云起于战国,古人蹋蹴以为戏。”

说明蹴鞠一开始是军中训练项目,汉朝人更是把蹴鞠视为“治国习武”之道,不仅在军队中广泛展开,“所以练武士,知有材也”,而且在宫廷贵族中普遍流行。

后来或许是因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和为贵”及“中庸”思想开始成为核心,人们开始推崇谦谦君子的温文尔雅,鄙薄孔武之士的争强好胜。

在整个社会背景的影响下,蹴鞠由对抗性比赛逐步演变为表演性竞技。

尤其是到了宋代,表演性成分的比重日益上升,在此时两者大约是各占一半。

这其实也还好,起码算是全民运动,百姓可以根据条件和爱好,各取所需。

但是崖山之后,汉家沉沦,血性完全被压制和阉割,连菜刀都要几家共用,蹴鞠就彻底沦为丧志玩物,和歌舞一样,成为饮宴之时的伎艺,被伎女用于娱客,说是yin乐之戏也不为过。

因此,洪武帝驱逐鞑虏建立大明之后,下严旨,在军中禁止这一本是源起于军中的“游戏”,莫名有种讽刺感。

虽然民间还在带球玩球,只是日渐衰减,到了满清时甚至连泡都不冒了。

蹴鞠传到海外后,变成了足球,并越发兴盛,等华夏开始复兴时,又传了回来。

哪知道,某些人居然硬生生把这运动玩成了耻辱,成了全世界的笑柄,真是丢先人的脸。

这球,与其在这帮臭脚下,还真不如在伎女怀中有用!

起码眼下来说,让这在场的人们都感受的了快乐。

或许是宋人确实热爱蹴鞠,也或许是姬霓这跳唱玩球让人耳目一新,反正全场掌声不断,喝彩不停。

而五位评判也不负众望的对姬霓给出了五上的评价,让她稳进前三。

姬霓无比欢喜,带着三个球,向台下不断鞠躬致谢,良久才退下台去。

这时,本该轮到严冉儿表演了,但她却说自己突然有些不舒服,请求休息一下,由唐安安先表演。

其实这次序也没太大关系,因此五名评判商议后,允准了严冉儿的请求。

唐安安约莫猜到严冉儿在耍心计,可能是过于自信,她并没有表示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