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牧抬头,目光炯炯,“子兰,辞了国相吧,这样,或许国君对你的猜忌会少一点,你也知道,在你的事情上,我不好说话,我在代郡驻扎这么多年,国君对我本来就很有疑心了。他一直担心你我二人合流。这一次离开了代郡,我恐怕再也回不来了。”
子兰缓缓摇头,“辞不了的,辞了更让他疑心,我当国相,人在邯郸,便是在他的眼皮子底下,辞了国相,便会回到代郡,他会更不放心的。进退失踞,两头为难,正是我现在的写照啊!”
赵牧无奈地摇头,“这可当真是一个死结,你担着一个国相的名头,却没有国相的权力,只是当着一个人质而已,当真是浪费了你这一身的才华,如果国君能放下对你的猜忌之心,两人合力,赵国本来是可以更上一层楼的。现在大权落在赵杞手中,他虽然也不差,但终究只是中人之姿,难以引领赵国啊。”
公子兰默然半晌,“都是我害了代郡百姓,如果不是因为我,代郡的常备军本来是可以不走的,国君为了削弱我的实力,当真是无所不用其极。”
“代郡地域宽广,为赵国第一大郡,你又是有资格问鼎赵国国君的人,代郡之内,驻扎着数万赵国常规军,不管是哪一点,都会让国君猜忌你的。这一次,只不过是找了一个合理的借口来削弱你的实力,如此也好吧,过了这一关,或许你倒可以解脱了。”
“只是苦了百姓!”
“哪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第226章 紧密锣鼓
子兰与现在的赵王赵无极,同父异母,当年都是赵国国君的最有力的竟争者,相比之下,公子兰因为敦厚的性格,沉稳的办事风格,宽政疏刑的执政理念,在最初之时是占着极大的上风的,只是在最后关头,因为秦国咄咄逼人的态势,老王最终选择了行事更为凌厉,攻击意识更加明显的赵无极。赵无极上台之后,插手燕国国是,多管齐下,几乎将燕国变成了赵国在东北方向的屏障,而在东南,他势凌齐国,同时联楚魏韩,终于将当年大兵出函谷关的秦军给硬生生地顶了回去,如此一来,赵无极的位子便坐得稳稳得了。
但子兰始终是他的一块心病,特别是随着秦国偃旗息鼓,赵国国力飞速直进,国内局势稳定的情况之下,赵无极严刑峻法的风格终于还是让人又想起了当年的子兰。子兰争夺国君失败之后,便回到领地代郡,着力于代郡的发展,二十年的时间,地域宽广的代郡实力日渐雄厚,更由于子兰的执政风格,代郡百姓对其极其拥戴。
如果仅仅是如此也就罢了,代郡再富,也不过是赵国一隅,但赵国为了抵御北方的匈奴,在代郡常驻有一支数目巨大的常规军,统帅更是名震天下的赵牧,这些年来,这支常规军所需的军饷物资,大半都由代郡供给,更因为这支军队驻扎在代郡,代郡人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大量的代郡人加入这支军队,高级将领虽然由邯郸直接任命,但中下级军官却充斥着代郡人。
更让赵无极担心的是,这支军队的最高统帅赵牧与公子兰关系莫逆。但赵无极却又无法撤换赵牧,这不仅是因为赵牧在军中强大的势力,更是因为赵国实实在在是缺不得赵牧这根定海神针。
赵无极左右权衡利憋,终于一纸王命,将公子兰召入邯郸,任命为国相,虽名为国相,但却只是一个空头架子,国相的权力被赵无极巧妙地分化给了以赵杞为首的坚定的保王堂。子兰全家入邯郸,他自己亦是知肚明,从不出头,亦从不揽权。
赵国的内争便在子兰的退让之下,几乎为大部人所忘记。
子兰也认为赵无极应当对自己放心了,但这一次,赵无极的反应,终于让子兰发现,原来赵无极从来都没有放下过这块心病。
这一次,他终于有了冠冕堂皇的理由,调走赵牧的常规军,同时让代郡在匈奴人的劫掠之下大伤元气,此战过后,赵国即便获胜,也与代郡无关,只怕代郡要恢复过来,至少也需要几十年的时间,在赵无极这一代,他是完全可以放心子兰了,因为子兰再也没有能力威胁到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