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带管

然而,也不是所有人都感叹于胡长安的智慧的。

溧水县县令王涛就有不同意见:“诸位,这里甲制结合徭役,的确能做到公平,但是这样一来,乡里的那些老弱病残又该怎么办呢?”

“他们是真的不能服徭役,但是造户籍的时候又不能不把他们编进去啊!”

的确,理想是美好的,但是现实是骨感的。

不可能每家每户,都有身强力壮的劳动力,都能正好凑成一家三口。

总有些人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沦落为社会的底层。

他们或许是在一次意外中痛失双腿,落下了终身残疾;或是白发人送黑发人,老无所依;或是因为各种原因未曾娶妻生子,到老孤苦伶仃。

总而言之,就是因为各种原因丧失了劳动力,没办法服徭役,只能随便种几亩薄地,勉强维持基本生活。

这些人的确是不能不管,但是怎么管,又成了一个新的问题。

众臣议论纷纷,商量着对策。

江宁县县令冯青思索片刻,率先发言道:“要不就让这些人直接在里长那里登记一下?登记了以后,里长名下管辖的人家还能帮忙照应一下这些老弱病残,岂不是一举两得?”

众人听罢,觉得这方案也挺不错的。

朱元璋登基后以儒家思想治天下,对伦理孝道自然也是极为看重。

早在洪武五年,朱元璋就开始在各个州县兴建养济院,专门收养孤寡老人和残疾人。

说实话,这养济院里待遇还是不错的。

不仅每个月会按时发放一定量的米和柴火,在夏天和冬天还会发放少量布匹,可以说是考虑的非常周全。

但是,官府的救济终究也只是杯水车薪。

虽然各个州县的养济院规模都不小,但是对比起社会上数量庞大的弱势群体,还是显得有些捉襟见肘。

而且要想进入养济院,必须要符合严格的条件。

只有完全没有任何劳动能力,并且实在是找不到亲戚赡养的老人或是残疾人,才会被准许进入养济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