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8页

“既然要录中兴旧事,我自然也没有回避的道理。不过何者当书,我还要有善取,还望诸位勿怪。”

王羲之也不是离群绝众,郁郁寡欢的性格,身临这样热闹的事情当中,也愿意参与进来。众人虽然不喜其言辞,但是如果要记录中兴旧事,琅琊王氏就绕不过去,而眼下王氏只有王羲之一人在场,难忍也要忍下来,而且王羲之本人也确有文墨之才,远胜于众。

待到将踊跃的众人安抚下来,沈哲子才笑语道:“这一桩事,牵涉南北百姓,非一家之独作,若不能合乎众情,难免不能行之于众。希望诸位能有体谅,共举楼内几人执笔著作。但有成篇,先传示与内,后公之于外,不得广誉,便弃之不用。”

对于这样的安排,众人倒也没有什么可说的,毕竟人力有长短,真不擅长文赋的人即便勉强为之,愧于祖辈不说,也羞于示众。众人大多在都中厮混,谁的文名更胜倒也都清楚,很快就选出了一共七人作为执笔撰文者。

剩下的人也不是没有事情可做,可以留在楼内提供素材供其选取。这样的事情不是一两天就能完成,可想而知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沈园都是都中最为热闹的所在。

“既然已经约成,还请驸马先作序论,广而告之。”

谢尚也是被选出来的一员,等到众人各自安坐,便又发声先帮沈哲子坐实一个主编之名。

沈哲子自然不会怯场,但也无谓露拙,便让谢尚执笔,在席中拟作序言的文赋。

第0493章 高楼悬赋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楚客幽居兮远国,劳燕分飞兮东西。新妇红妆兮入阁,壮士远征兮千里。衔泪袖兮忍别,盼相见兮有期。寻碧落之黄泉不见,知生死兮永离。但闻血下沾衿,悲风兮汩起。亦复含泣茹苦,忧潮兮叹息……

时隔多日,沈园摘星楼外再次飘扬起了长长的幡布,自楼中一直垂下来,紧紧贴在了楼身上,实在醒目。这一次,幡布上却并没有什么新趣的图案,而是写满了字迹。那字体极为硕大,远远便能辨认得一清二楚,楼外行人忍不住驻足细览,才发现原来是一篇赋文。

驸马文采卓然,在江东已经人所共闻,既然有新作拟出,自然让人感到好奇。尤其这流出的方式又是如此新趣张扬,便引得许多人驻足围观。时下未必人人都能细赏吟咏,但也不妨看个热闹。

所以,当这抄写着赋文的幡布在楼外挂起的时候,围绕沈园这一片区域几乎都被惊动。从楼上向下望去,可以看到无论是街巷中,还是秦淮河水道上都有许多人向此处移动过来,纷纷昂首往摘星楼望过来。

此时已经将近黄昏,因为宾客仍是络绎不绝的涌来,所以负责维持左近秩序的纪慎也是忙得焦头烂额,满身大汗,乃至于对强令他来此值守的父亲纪况都颇有薄怨。

当楼上那写满文赋的幡布挂起来的时候,左近吸引过来漫行流连的人更多。刚刚松了口气准备也学谢奕一样上楼去讨杯酒喝的纪慎不免又忙碌了起来,安排宿卫们绕园游弋,自己也站在园门前不敢松懈。

这时候,谢奕摇摇摆摆、神态微醺酣然的自园中走出来,纪慎不免抱怨道:“楼上到底在搞些什么?这般不惧夺人眼球,让人不得安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