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2页

“目下畿内多有风声肃杀,我虽不愿以性命自重而作托大,但身系王命人望,实在不敢以身试险。冒犯之处,还望何公见谅。”

一直等到何充行至庭前,沈哲子才从房间里行出,左右仍有亲卫簇拥,站在台阶上居高临下望着何充。

何充听到此言,心情不免更加恶劣,只能强挤出一丝笑容:“梁公边行壮阔,人心大慰。我等畿内群臣反不能稳于群情,尚需求助梁公,实在惭愧。”

“我也历任内外,深知王事多艰,忠义之余尚需仰于才力。当此时节,还是要相忍共谋,至于追责如何还须事后细论。”

沈哲子又叹息一声,才将何充请入房中分席坐定。

就算被沈哲子当面奚落为有心无力的无能之辈,何充这会儿也只能暂作忍耐。

因为事情发展到这一步,他们台辅们难辞其咎,原本庾氏仅仅只是他们准备必要时可以稍作倚重的后备力量,可是这股后备力量却不甘心替补的位置,借着赵胤之死一举跃到前台来。

原本的两方对峙变成了三方角力,台辅们在其中已是最为弱势一方,因为他们所掌握的力量最少,而其他两方则各有方镇强藩作为后盾。

若这两方还仅仅只是单纯的方镇力量还倒罢了,台辅们还有把持大义以居中平衡的余地。可他们两方在这方面本就不弱于台辅们,完全有能力将第三方给完全踢出局外。

所以无论沈维周如何讥讽奚落,台辅们也只能承受下来。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如果事情还是不能达成和解,他们被踢出局外已经成了必然的趋势。

沈哲子做出这样的选择,其实也是经过了一番权衡。能够使人强大的,一定会在某一天成为反制。沈氏在时局中能够发展到这一步,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庾氏所提供的帮助至关重要。

像是沈哲子最初来到这个时代,选择背弃王氏,那时候的沈家乃是最为虚弱的时刻,丰厚的家底令他家成为各方眼中的一块肥肉,若是没有庾氏在政治上所给予的庇护,也就不会发生后来的一切。

此后苏祖之乱,沈氏更是接受了相当一部分的庾氏政治资产,自此之后才成为时局中一股不可或缺的力量。

虽然这个过程也是互惠互利,各取所需,但是在这合作中毫无疑问沈氏所得更多。就算在庾亮死后庾氏变得岌岌可危,全靠沈家帮助才渡过难关,但在真实的那个没有沈家参与的历史上,庾家也并没有因此而走上绝路。

庾家给沈家带来的帮助,沈哲子并没有忘怀,他也希望能够一直与庾家保持一个良好的关系。而这种良好,是建立在庾家要从属于沈家的基础上。他并不是要奴役庾家,而是因为就算庾家兄弟能够摆脱对沈家的依附,事实证明他们兄弟也并不具备主持北伐的能力。

人性不禁考验,就算沈哲子愿意相信庾怿,但又何必将这个两难的问题去为难庾怿?他可以对台辅的掣肘胡闹暂作容忍,因为在目下这种大势的情况下,台辅们纵使耍什么手段,也不足以影响整体的北伐布局和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