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7页

所以过去这些年里,淮南都督府在矿脉勘探方面也是下足了力气,不独检索古籍搜罗古人在这方面的记载,更是遍访民间、深入总结各种勘探经验。在积累了大量理论和实际经验之后,工程院创立伊始便接受了将之进行归纳总结的任务,最终成果便是这一本《地数》。

《地数》中所涉寻矿诸多方法,既包括古人所总结的寻找矿苗、伴生、共生、岩表等古法之外,还包括淮南都督府所总结的通过各种植物寻找矿脉的详细经验。

洛阳行台选择通过工程院将之公布出来,自然不是为了鼓励民间私采私铸,更何况寻找矿藏仅仅只是整个冶炼行业最起始的一道程序,矿产的开采挖掘、冶炼等等,需要一整套的产业搭配,绝不是凭着区区一本《地数》便能轰轰烈烈展开。

《地数》的公布,更近乎发放一种资格,以这些走南闯北的商贾为耳目,更加细致的去搜索山川之间所蕴藏的矿脉宝藏。随之一起的还有洛阳行台一项政令,那就是凡有上陈矿脉所在则必有重赏,包括对民间私采的检举同样在赏格之内。

这对于那些与会之众而言无异于一个惠而不费的利好消息,就算没有这项任务,他们也要商行四方,如今仅仅只是沿途稍加留心,便有可能获得高额悬赏,何乐不为。

所以相当一部分时人都上缴一份保证金,都选择购买一份《地数》随身携带作为指引。如果不缴纳保证金,他们就算发现矿藏信息,也是得不到赏金的。这是为了防止有人贪图奖赏而滥作虚报,以致在查证过程中的无谓消耗。

此后两年多的时间里,洛阳行台收到此一类的汇报多达上百宗,查实确实有矿存在的地点则有二十余个,大多在江淮之间,能够即刻开采投产的便有六七处,顺便捣毁数十个民间私采私铸的窝点。虽然因此一项发放出高达数千万赏钱,但跟庞大收益相比,也实在是微不足道。

第1147章 河东乡困

相对于凭着一本《地数》搜索矿脉多多少少有些碰运气的味道,那么各种更先进的纺织技艺的改进便可以说是惠利万家了。

工程院各种技术的公布,也并非全无门槛,相反的门槛极高。凡有所得,必有付出,沈大将军一贯奉行技术阶梯下放的原则,一项新技术的产生,必然伴随着一部分因此获利者。想要成为第一梯队的获利者,那也简单,就是交钱。

这一整套纺织技术的改进,既能将原本的生产效率提高数倍,又能将生丝的质量维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的水平。当工程院学徒在密室中将之稍作演示,很多观看者已经察觉到这当中蕴含的商机之大,尤其很多地方丝绢本来就是可以通行的货币,这简直就是铸钱的机器啊!

关于技术的交易,洛阳行台提供了两种模式,首先规定一个技术封闭年限为五年,其中一种方式是直接花钱购买五年专享并享有区域保护,另一种便是由行台派遣吏员监督生产,五年内抽取一定比例的利得。

这两种方式,第一种自然对地方上的大豪宗有好处,只要缴纳一定财货,这五年时间内他们便可以任性扩大生产。而第二种则是对一些中小人家的保护,他们交不起高昂的技术使用费,但也并没有彻底断绝分享新技术红利的机会,相当于为行台代加工。

沈哲子大费周章搞出这一套专利保护,倒也并非仅仅只是单纯的贪图技术短期兑现获利。他又怎么会不明白所谓的藏富于民,这种普世得益的新技术越早放及四海,生民越早能够因此得利。

可问题是,当下这个世道可不是大一统的盛世之年,而且乡宗土豪于地方上的把持仍然严重,真正技术无门槛的扩散,得益最大的并非寻常生民,而是那些控制人口的割据势力。与其惠及敌邦,不如先通过有限度的产能扩散来加强自身的实力,五年之后再视情况次第开放。

总之这第一年的华赏宴虽然整体氛围不行,但工程院的名头却因此而被叫响。本身便具有技术上的领先优势,再加上洛阳行台从行政到军事的双重保障,由此展现出了庞大的利益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