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6页

说话间他从席中站起,将冯山打量一番而后解下腰间佩刀塞入其人怀内,而后拍着冯山肩膀笑道:“此刀出于天中,锋质远胜四边所出。我虽出入佩戴,但也难恃之杀人。宝器正宜赠壮士!”

冯山本就不是什么恭敬礼教之徒,接过刀来抽出一看那锋芒,眸光已是一亮:“好刀!”

杨时也并不让孟方过分尴尬,送出刀后便又退回席中,笑道:“还请壮士详告东面关防细务。”

得此宝刀,冯山心内正喜,些许薄怨已是荡然无存,当即便将自己昨日所见种种详细道来。

听到潼关关防如此变化,在座众人神色俱是一凛,他们虽然不与王师为敌,但为自保而计,这异变对他们而言也算不上是好事。

眼下联盟草成,孟氏坞壁已是杨时此行最后一站,得知此事后便也不再久留,需要尽快返回告知家人以期能够尽快与王师达成沟通。临行前他又仔细叮嘱孟方不要再私下与王师沟通,群情一声才能显出乡势严谨的庄重。

待到杨时离开时,冯山却冲出来言道要追随恩主报答赠刀之恩,孟方虽然心内暗恨,但眼下保全家业尚需杨氏发声,只能故作大度笑道:“世兄德行高标竟能感于这伧奴都通晓义气,若是不嫌伧奴性恶难驯,便请笑纳吧。”

那冯山闻言后心内已是冷笑,他是眼见到王师将进,坞壁必然难守才借机离开凶地,讲到自谋他又差了这些人多少!

第1167章 行台四军

经过数年开拓,河洛与潼关之间道路日渐通畅,途中没用多久,沈哲子便赶到了潼关。

潼关所在塬顶,地势虽然奇特,但土质也是非常的肥沃。过往几年除了潼关关防上的建设之外,塬顶的屯垦开发也已经颇具规模,尤其收容了大量来自关西的流人,主要就安置在潼关后方的塬地上,至今已经形成数个容量在万人以上的屯垦区。

当沈哲子所率大军登上塬顶时,所见已经不再是丛林荒芜,一块块新垦的良田接连成片,另一侧便是冬日水位下降已经变得安分起来的黄河。

这个时代的人自然乏甚保持水土、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前来恭迎的屯垦官员们热情的向大将军讲述着这数年来的屯垦成绩,浑然不觉大将军脸色已经变得有些古怪起来。

“看来应该把保护环境、植树造林摆上日程了。”

看着光秃秃的塬顶,沈哲子心内感慨道。此前的他,也向来乏甚环保意识,身在这样一个中古年代,哪怕再怎么可劲儿的造,对环境造成的破坏也不可能超过自然环境的自我补足。

可是黄河这一条大水脉生态环境又有其脆弱的一面,且不说水土流失这样的大命题,单单南北朝至于隋唐这几百年间,因为黄河水位下切,潼关关防便数易其址。生产力的急遽恢复,在短时间内给区域环境造成的负载也实在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