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2页

青澜国北境,刘家村。

一个矮小的四方庭院里此刻热闹非凡,进来的村民已经将老刘家的门槛给踩陷了一块。

除了一些嫁过来的外姓女子,这里的人几乎每个都姓刘。

因为多是目不识丁的平头百姓,所以村民经常会让教书先生帮忙给孩子取名,谁家的名字取得好,传出去面子就大。

但是到了后来,由于生育不受限制,有的家庭孩子越来越多,许多人取名就开始随便取了,什么刘一,刘二,刘三,刘二柱子,刘四棱子

而这家庭院的刘姓主人,取名是从爷爷那一辈开始崩盘的。

爷爷名为刘浩,读书先生说,浩意为盛大,多,繁,老刘家又几代务农,所以“浩”就有了收成多的寓意。

可是这爷爷实在太不靠谱,七八岁的时候特别淘气,因为白天被村里的教书先生数落了一次,晚上就偷偷潜入先生的家里,对着灶台上的锅撒了一泡热腾腾的童子尿。

教书先生好歹是读书人,后来放不下面子,发誓以后不与老刘家往来。

爷爷也是条汉子,说大不了以后我们老刘家的名字自己取!

还扬言道,读书有什么好的,能飞吗?我以后要送我儿子去修仙学府修仙去!

后来,爷爷只实现了自己取名这一豪言壮语,他的儿子,还是农民。

自此,刘浩爸诞生了。

这个“爸”用的巧妙,爷爷刘浩直接省去了儿子为孙子取名的烦恼。

如果先有了孙子,就叫做刘浩哥,先有了孙女,就叫刘浩姐,以此类推。

从此以后,刘浩哥,刘浩弟,诞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