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拜入孔融门下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孟夫子也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哈哈哈!不错,难得你还是个明白人,知道黎庶的力量,我大汉要是有一成官员能明白,也不至于糜烂成现在的样子!”孔融满意地点头笑道。

过了一会儿他又问:“小子,处理好土地问题是什么意思?”

看来这孔融不好糊弄啊!本准备用几句不痛不痒的空话敷衍一番,随曾想他居然想继续深究,看来也不是个读死书、死读书的夫子啊!n

算啦!让我潘胜用21世纪历史书上的标准答案来回答他吧,堵住他的嘴,等咱吃饱了再接受第二阶段的考较,再这样问下去还怎么吃饭?这大冷天的,肉羹都凉啦!

回忆了下高中历史,潘胜一本正经:“就是防止土地兼并!不能让土地集中在少数人手中,黎庶没得地种就只能受地主剥削,哪里有剥削哪里就有反抗,天下之乱多源于此!”

“有道理!好一句哪里有剥削哪里就有反抗。可否通过均田和限田的措施防止兼并!”孔融说道。

“不能!天灾人祸会使农民卖掉手上的田亩,故而即使均田也最终会变得不均,土地朝少数人手中集聚。限田或许有一定效果,但随着人口增长,每个人手上的田会变少,当无法养家糊口时一样引发暴乱!”

“你有什么措施!”

“一是土地公有,国家较低价格租给农民;二是兴修水利,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三是国家向外扩张,输出多余人口!”潘胜学者高中历史老师的样子,结合《百家讲坛》的内容,将方案娓娓道来。

土地公有很大程度上可以削弱大族兼并土地的动力,当有人收购大量土地时,国家宣布收回土地,只留少部分给其耕种;兴修水利基建,抵御洪涝,可以防止粮食减产,避免农民灾年出卖土地,防止土地集中到“二地主”手中;向外扩展可以拓展疆土,开发新的土地给新增人口,转移内部矛盾。

“惊为天人!一语道破根本,妙!甚妙!”孔融恍然大悟,拍掌庆贺。

“夫子,我吃饱了,可以进行第二项考较了吗?”潘胜放下筷子,打个饱嗝。

“不用了,第二、三项你已经通过了!见识独到,方法得当,有理有据有节,满分!”

“啥?已经通过啦!”

潘胜猛地站起,满脸疑惑,片刻之后拍着自己后脑勺傻笑,彻底明白了。

原来第一轮考较学识,第二轮考较见识,第三轮考的是治国才能。最大的见识不就是对局势明了吗?最大的才能不就是帮助君王安定社稷吗?二三轮考较在吃饭谈笑间就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