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 第一百七十八章 番外篇:养儿不易(1)

只可惜在那个时空里,原本灿烂而兴盛的科技和工艺技术,在经历了北宋和南宋相继灭亡后,有不少技术都随着匠人的逝去而失传,就算留下的记载,也含糊不清,难以复原,慢慢在经历了几番战乱后,使得本处于世界科技之巅的中国从领先变成了落后,从文明的起源地,变成了帝国的殖民地。

方靖远十分珍惜自己的这番机遇,能够在这个时代,扭转了大宋衰败的趋势,既有赵昚的支持,也有各位大佬的帮助,但更多的,是他看到深藏在大宋百姓心底的那股火气。

那是陈开山在地下水道中苦守开封二十多年的坚持,那是海清寺守护伤兵宁死不屈的僧众和百姓的信念,那是岳家军一代一代用血泪传下来的忠义……

正是因为无数有名或无名的大宋百姓,默默地守护着这个国家,他才能够在他们的帮助下,实现自己的理想。

所以他并没有打算在这个时代成为首富或者首辅,他很清楚自己的能力和兴趣,也并不在意这些身外之物,就连出任太傅一职,也是被赵昚硬赶鸭子上架,不得不担起这个名义上的太子老师。

实际上,借着为太子开阔眼界和修订藏书的机会,在燕京修建的这座图书馆,已经远远超过了赵昚的想象。

这十年里,岳璃一直在边关作战,回京的时日屈指可数,而方靖远留在京城,教书育人,考试选人,一直都未能有孩子。

其间也有许多人给他送娇妾美婢,都被他婉言拒绝,却不过的,就索性跟着教她们读书识字,让她们跟着卢氏和杜十娘、绣帛儿,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手艺后,再送她们一笔赎身银子,让她们自立门户,自行嫁娶。

如此清清白白的举动,结果还被人传言说他是徒有其表的探花郎,空有一副好皮囊,实际上却是个银样镴枪头。

赵昚为此还取笑过他,给他和岳璃都赏赐了不少的“补药”,还让太医在岳璃回京述职时特地给她检查了身体,为她配置了养身的药丸,对他们的家事俨然比他们自己还上心的模样。

谁知方靖远压根不急,对他而言,子女之事,顺其自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反倒是岳璃在沙场征战多年,身上落下不少伤病,一直让他放心不下。

好容易这几年考出来的武状元,轮番去边疆历练,倒是出了几个人才,慢慢能担起事来,才让岳璃能够多几天假期。

其实最近这两三年,边关几乎已无战事,几处边城都成为塞上江南一般的城市,都是因为丝路贸易的兴起。

这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是张骞开辟出的一条由长安到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在唐代到达鼎盛时期,使东西方的文化交流和物种移植达到巅峰,而自按市值罗后因战火连年,步入低谷,到北宋时期,因为北方西夏、辽、金等国亦是常年征战,这条商路几乎荒废,而由南方海商经营的海商丝路开始崛起。

岳璃将金兵逐出关外后,就开始推行方靖远的招商通商政策,在边关开办了不少的毛纺厂和肉食和乳制品加工厂,专门收购北方游牧民族的产出,同时也大量倾销大宋产出的茶盐和布匹。

自从方靖远让云台书院工学院的学生们改进了制盐技术,又用水利纺车取代了原来的手工纺车,加上几个工坊的织布女工改进的织机,从卢记到辛记的布坊都扩张成为工厂,工业化的生产进程甚至超过了方靖远的预算,光是这两家一年产出的棉布,就超过了原来江南排行前十的布行一年的总产量,将原本很多农户担心丰收会跌价的棉花尽数消耗完毕。

工业化带来的产量增加,已经远远超过了本地能够消耗的数量,普通的棉布正好可以销往塞北,而高等级的丝绸则沿着昔日的丝绸之路,远销欧亚,带回了大量的财富,使得这条陆上黄金之道又恢复了昔日的繁盛。

牧民们能够吃饱穿暖,甚至有不少人都去宋人开办的工厂工作,被利益捆绑在一起之后,渐渐习惯了这种安定平稳的生活,就很难再追随那些部落头领去征战沙场。

方靖远前几年还特地去了一趟漠北,在一辆运羊毛的车里,带回了当时被遗弃追杀的铁木真,收了他做徒弟,带他回中原读书,如今那孩子已经是燕京书院的一名贡举生,正在兴致勃勃地准备参加下一届科举。

边关无战事,岳璃也终于可以解甲归乡,回到京城的那一年,两人都已年过三十,虽没有亲生儿女,可门下的弟子和从孤儿院收养的孩子,已经超过了三位数,倒是从来没有孤单冷清的时候。

太医曾跟方靖远说过,岳璃因为年幼时曾经受过的湿寒之毒太重,后来在征战中又伤了身体,极难有孕,本是劝他纳妾生子,却不料方靖远不但让他代为保密,还让他对外宣称是自己不行,太医惊得目瞪口呆之后,最终也不得不答应了他这个荒谬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