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齐国大发展

大明世祖 飞天缆车 2053 字 6个月前

河南虽然在崇祯年间死伤众多,但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人口再次充盈,土地自然都是有主的,就算是开荒也难了。

所以,二十亩地被算作六十块银圆卖出,算是实惠价。

而在市面上的正经地价,每亩也不过六七块银圆罢了。

六十块银圆,对其一家人来说,算是暴富了。

但姜大奎则毫无喜色。

一家人坐吃山空,这点钱两三年就能花完。

所以,必须要去齐国了。

临行前,姜大奎去当铺,买了几件旧衣裳给家人穿上,又买了几服药在身。

最后,他买了十斤小麦,做了许多馒头,一家人饱餐了一顿,余者作口粮。

“你们要来我们齐国?”

“一家五口,有男有女,很好,非常好。”

官吏大喜过望,直接登记造册。

后则有小吏带着,来到了一处处木屋。

虽然是临时搭建的,但却能挡风挡雨,比他们之前住的草棚强多了。

姜大奎见到了诚意,心里松了口气。

过了一个月时间,随着巡抚开动留贮,大量的钱粮输入,粮价安稳,被救济的灾民也安稳下来。

有门路的、家产丰盈的,自然就不会背井离乡,去往齐国。

所以在招纳一万人后,齐王府官吏只能结束,带着这群人直接坐船,从西向东抵达徐州。

然后通过运河,到达松江府。

这里是海关所在,也是大明第二府,极其富庶。

自然,这里有通往南洋的航船。

姜大奎一家见到繁华的松江府时,惊愕的下巴都合不拢。

宽阔的街道上,商铺云集,大量的商贩叫卖不停。

投目而望,丝绸、棉布、瓷器就这般随着地摆放在商铺中,几乎眨眼的功夫就会少上一些。

来往的行人,即使是贩夫走卒,穿着短衣,那也是面部饱满,脚踏布鞋,一看就是经常吃饱穿暖。

更别提了,那些身着布衣罗衫的读书人,公子哥们,更是兴致大发。

甚至,几个身着长袍的红发西夷人,也是有说有笑地走看着,行人们丝毫不见怪。

这一切,让姜大奎感觉自己来到了另一个国度。

当然了,满耳的吴农软语,他也根本听不懂。

所有人分批从码头入城,对于这种能够容纳十万城池来说,也是一场重要的负担。

故而,在官员的带领下,几百个大汉作为下手,一起从商铺中进货。

粮食,盐,布匹,铁器,瓷器甚至是书籍,被大量的采买。

两三日后,海船抵达。

为了配合齐国,南海水师、东海水师不得不派遣百艘船舰前来,可谓是极其壮观。

姜奎一家人被带入了船仓,与其他人一起住进了吊床。

东海水师总兵施琅见到吃水如此重,感觉不可思议:“不过才运一些人,怎会有这样重?”

一旁的副总兵叹道:“齐国在仓中载了许多货物,咱们不仅在运人,还得运货!”

“真是。”施琅想骂娘,但只能在心里。

堂堂的齐王,借用水师船只就罢了,还当做商船,运人的同时还大赚一笔。

真是个人精。

没办法,人家是亲王。

待移民抵达齐国时,时间已经到了九月末。

这时候对于齐国来说,即将到达旱季。

整个南洋,旱季和雨季分明。

即使是旱季,只不过是雨水少些罢了,正好是农业的发展时期。

齐国在苏禄国掳掠民众归国,并且宣布灭苏禄王国,设峒岛、东岛两个县,分治峒王、东王两地。

如此以来,经过近两年的开拓,齐国辖下,就有了五个县。

分别是国都的临淄,以及根本的即墨、琅琊。

如今加上峒岛县,东岛县。

五县中,以临淄最为繁华,民众达到了五万众,开拓土地近三十万亩。

即墨和琅琊则左右保护临淄,都属于沿海平原地带,土地肥沃,雨水充沛,一年能达到两熟,甚至是一年三熟。

各自有万人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