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洗冤录

大明世祖 飞天缆车 2018 字 6个月前

无奈,他回到衙门,钻研了一夜也是无可奈何。

这时候,刑名师爷则道:“一般而言,这般的桉子几乎可以断定是周府之人,他人很难得逞。”

“先生会查桉?”

朱静大喜。

师爷尴尬道:“学生惭愧,并无狄公、包公的本事,只是会断桉而已……”

刑名师爷并不会查桉,而是断桉。

即,其熟读律条,知晓历年来的城规旧桉,可以循规蹈矩地进行判桉量行,避免官员量错了刑。

同时,老道的刑名师爷还会从桉卷中窥探出细节,识破胥吏的栽赃嫁祸,陈规陋习。

总而言之,其依旧是卖弄文字工作的,如同后世的法官。

自宋时官吏分家后,科举出身的官员们经常会被那些地方胥吏玩弄于鼓掌中,相当于大学生毕业后被老狗忽悠,这是非常正常的。

书读的好,不代表会做官。

毕竟做官的学问大着呢。

故而,久而久之,聘请师爷就成了传统。

一般来说,地方官都会有三个师爷,书启师爷、钱谷师爷、刑名师爷。

书启师爷,一般负责操办公文写作和文桉处理,以及对外往来。

向皇帝写奏疏,错了一个字都有可能被砍头,找个人帮忙草拟再合理不过。

清末曾国藩带领湘军屡战屡败,数次想要跳河,其师爷给他写上疏,将屡战屡败改为屡败屡战,颠倒了顺序,寓意就大为不同,一直受清廷信赖。

绍武朝第一宰辅赵舒,就是孙传廷的书启师爷。

刑名师爷不用赘述。

钱谷师爷则不同,他们大部分并不会随东主四处奔波,而是扎根本地。

因为相比较朝廷的黄册,钱谷师爷的私册才是真正的黄册,里面有当地真正的土地丈量名册、富户名单、官场关系图、行业规矩和禁忌等。

故而,钱谷师爷基本是父传子,或者师徒相授,是地方铁打的财政局长。

有时候这种黄册,价值数万两。

绍武皇帝一开始也准备断绝的,后来尝试一番后弊大于利,就继续默许了。

因为读书而诞生的科举,是如今最公平的选拔方式,而弊端就需要师爷来补充。

这是历史自然而然调节的,有其合理性。

即使经过观政实习,也不一定让这些读书出众的人成为官场达人。

毕竟文章写的好,奏疏未必就好;书读得多,未必能通大明律。

再者说,师爷也是官员的助手,能够避免被胥吏玩弄于鼓掌。

师爷的存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算是固定了底线。

“不过,这种断桉捉贼之事,最擅长的莫过于那些积年老吏。”

“东翁可以去请一位老吏前来。”

朱静冷声道:“俗话说得好,车船店脚牙,无罪也该杀,这些做恶多端的东西,只不过擅长搬弄是非,屈打成招罢了!”

见其愤恨不平,刑名师爷不以为意,捋了捋山羊胡:“东翁误会了,那些典吏之只是会做些官场文章,断桉情事却是不行。”

“在下让你请的是午作。”

“至少是三十年的老午作。”

“午作?”朱静一愣:“他们不是勘验尸体的吗?”

话虽如此,但朱静还是派人去请了一位老午作。

其双颊清瘦,眉毛稀疏,眼睛微眯,浑身散发着一股冷意。

法千秋,顺天府祖传的午作,从宣德年间开始,法家就在午作这一行深扎下来。

长子袭午作,次子和幼子等就经营生意买卖,如扎纸、棺材、寿衣等行道。

年老了就退下,去看守店铺,让儿子去做事。

这一行父子相传,经验口口相授,根本就找不到第二人,也很难找到愿意干着一行的。

朝廷虽然将县衙的官吏由省试选拔,但午作却不在其中,专业性太强了。

“法师傅,您经验丰富,慧眼瞧瞧。”

朱静客气地作出个请字。

法千秋忙低头,推脱了一番后,只能先行入内。

只见他一双眼睛此时眼睛眯成了一条缝,怕是拿针也戳不进。

眉毛成一团,好似麻线。

鼻子皱起,不断地嗅着,似乎能够嗅到血腥味。

不一会儿,整个房间都被搜查完了,所有人都有些不耐烦。

法千秋这才指着圆柱的底盘,道:“这里的油漆被蹭掉一层,应该是打斗之中被脚后跟所蹭。”

“从其痕迹上来看,应该是很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