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页

“没问题。”

“那就这样吧,如果确实有兴趣的同学,我会找机会安排他们亲自做实验的。”杨锐不等赵校长说话,又紧接着道:“人数不能多,学校没有经费,我也没有。”

真要通过做实验学点东西,半个月操作一次是起码的,一个学期下来就是一千块,一年下来就是2000往上,杨锐也是支付不起的。

赵校长毫不犹豫的点头,然后提出自己的要求:“以后有人来参观,你得说实验室是学校的。”

“随便,反正仪器是我名下的。”杨锐手里还有发票呢。

赵校长不理杨锐的小九九,摸着胡须道:“胜利中学去年铺了个煤渣路,董勾子请我参观了两次,我得把这个场子招回来。”

“有人来参观你得提前通知,否则别怪我闭门挂锁。”杨锐小小的威胁了一句,他其实不在乎有人来看,写论文是扬名,展示实验室一样是扬名。

第61章 精度

在80年代自建实验室是一件很痛苦的事,那些没责任心的国企工厂,既不关心自己做出来的容器是什么玩意,也不关心使用的人拿到了这些容器以后要遭多少罪。

如果真的是中学实验室,那老师只要在台上解释一句“同学们请注意,你们用的所有容器的精度都不准,条件有限啊”,这事儿就算是过去了。

可当有人要做研究型实验的时候,麻烦就大了。

首先,就得假定所有的设备仪器都是不可信的,然后自己重新测量一次,把偶尔出现的精度准确的几件给挑出来,才能用于实验。

这种感觉,就像是传说中的挑选狙击枪子弹一样。工厂哗啦啦的弄一堆子弹,士兵蹲在那里一个个的捡,一个个的比较,然后拿去战场上用,当然,比起更久远的甲午海战临阵磨炮弹是要强一些,却也强的有限。

好在杨锐做研究生的时候,也遇到过此等糟心事。他的导师没什么名气,经费自然也不多,购买设备仪器的时候,通常都是支持国产的,虽然21世纪的国产仪器是比80年代的国产仪器强不少,可学界的精度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到最后,调试仪器的活计还是只能留给杨锐等研究生。

杨锐借着给学生做实验,先把新买来的容器全给检查了一遍,结果互相之间都对不上号,不禁心都凉了,烧杯之类的刻度固然只能表示一个大概,可天平的砝码都不平是要闹哪样?

国营的化学仪器商店也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当杨锐将容器抱回去的时候,那坐在柜台下打毛衣的中年妇女眼都不眨一下的道:“只换不退,要挑到库房里挑去,柜台上的东西不买不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