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页

一般来说,有权威机构或人士测定了吸光度,其他人照着用就行了,每次都测是要累死人的。

国内80年代所用的各省市的药品标准里,关于辅酶q10的吸收系数,都是照抄自50年代的外国书,杨锐清楚的知道,这部分的内容是过时了。

他在后世找资料的时候,遇到80年代的文献,看到有关辅酶q10的含量的说明的时候,都会自觉的打一个问号,如果要用该数据,必须得重新做一遍实验来自己测定。

所以杨锐清楚的知道,国内目前用的q10的吸收系数偏低。

而之所以选择该实验作为突破口,是因为吸收系数是一个确定的值,是自然界的直接反馈,它不会因为权威或者官僚而发生变化。

杨锐测出它,它就是正确的,据此写一篇论文,这是谁都无法反驳的。对于一名高中生来说,这种既不太难,又有一点点重要性的文章,实在是太适合不过了。

何成等人都乖乖的帮忙,只有魏振学,一边教学生们用仪器,一边看杨锐熟练的操作,颇有些乐不思蜀的样子。

第63章 英文撰写

魏振学的研究水平如何,杨锐不得而知,但不得不承认,这家伙是个好老师。

不管学生问他多低级的问题,魏振学都能做到面无表情的回答,尽管学生做的再好,他一样是面无表情,但面对零经验的学生,魏振学的耐心明显更有价值。

除此以外,魏振学还主动给杨锐做实验助手,虽然也就是称量一下物质的重量,或者做些滴定操作什么的,可确实减轻了杨锐的工作量。

机械分析天平可不好操作,称量十次八次的,半个小时就过去了。实验室里帮手的学生虽然,但除了清洗试管之类的活计,杨锐可不敢把实验步骤中的任何一部分交给他们去做。

不像是后世的学生,西堡中学的学生基本没有做过物理和化学实验,一下子过渡到测量万分之一的精度,那要求实在是太高了。这就等于让刚开始学足球的学生去踢正式比赛,发挥不出作用不说,还很有可能起到反效果。

杨锐准备写的论文可是精确测量,若是弄错一个小数点,那可就不是发论文赚名声,而是丢人去了。

也是因为魏振学能帮得上忙,杨锐又没有得力的实验助手,才忍住了他平时的低情商胡言乱语,没有将之给赶回去,而是在宿舍里找了一个空铺位,并且包了他的三餐。

虽然怀着微弱的利用廉价劳力的罪恶感和兴奋感,但是当魏振学坚持了四天,依然没有要回去的意思的时候,杨锐首先受不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