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8页

杨锐的回答,对涂宪来说,意义非凡。

他贪婪的看着信封上的每一个字,仔细的品咂着其中的含义,像是嚼骨头似的,希望将里面的所有东西都吸出来。

晚间,涂宪没有像往常那样去食堂吃饭,而是请人帮忙带饭以后,继续呆在实验室里,开始做验证实验。

杨锐写的信并不长,涉及的内容却不少。如此一来,他写的也就不会太详细,涂宪想了解所有的内容,就必须自己做实验。

涂宪做的无比兴奋。

三天后。

涂宪又写了一封信,将自己验证试验时碰到的问题给写了出来。

寄出信件以后,涂宪灵感爆棚,迫不及待的开始撰写新论文。

同样是一个星期,仍然是特快专递,抵达了北京钢铁学院,信封里还附带了一些邮票,并让涂宪采用特快专递的方式,来往稿件。

在网络时代以前,信息传输的低效令人发指,打往北京的电话是长期占线的,电报更不适合非语言信息的传送,快递业也是不存在的,特快专递相对昂贵的价格,也只能保证三天内从省会到北京,杨锐寄的特快专递,都是请史贵带到平江再寄的。

涂宪不知道杨锐为何如此讲究时间,但还是随着他的要求,紧接着寄出了新的信件,问题也更难了。

杨锐再寄回来,这一次,他也像是考试似的,问起了涂宪问题。

涂宪像是个小学生似的,无比恭敬的回答。

两人如同笔友似的,信件往来不断。

不到两个月的时间,涂宪就变的不满足了。

他现在也明白杨锐要他用特快专递的心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