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1页

在这一点上,公务员考试比高考报志愿来的更直接也更清晰,而两者的性质却是相同的。公务员考试会提前公布报考的人数,以及报考和录取的比例,也是从一定程度上减弱了报考所带来的波动。

但是,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当录取比例低到几十乃至数百比一的时候,解决爆冷的问题容易,解决过热的问题就难了。

杨锐将实验室交给魏振学和姚悦管理,抽出时间来,一个个的记录鸿睿班学生的志愿。

60多人混在一起,报考北京的就有40多人,重复报考到同一个学校的,竟而有12人之多。

尽管已在预料之中,杨锐还是略显挠头。

校内平衡志愿是学校经常做的事,尤其是重点中学的班主任,最麻烦也必须做的事,便是平衡志愿。

平衡志愿的理由很简单,一个学校的录取名额有限,同一个学校的人报的多了,都会有人必然被刷掉,更别说一个省的若干中学。

鸿睿班现在报考最多的是北京商学院,共有6人报考。这所大学,既不是教育部直属的重点大学,也不是名牌院校,之所以有这么多人同时选择,一方面是它的分数在二本中较低,另一方面,则是它直属国内贸易部的身份。

这年月,学生的工作都是依靠学校来分配的,而学校得到的名额与它的身份息息相关。

北京商学院是国内贸易部下属的唯一一所大学,分配到商业系统中的机会便要多一些,而且,因为是北京的本科大学生,商学院的学生往往能够进入市级以上的商业机构,在这个年代,此类工作的待遇和福利都是相当诱人的。

另一方面,对北京本地的学生来说,国内贸易部却不是很有吸引力的部委,因为北京的学生希望留在北京,而国内贸易部的分配往往是在外地,即使是省会城市,也会觉得吃亏。

北京商学院自己也了解这种意向,在录取学生的时候,也有意识的倾向外地学生,使得河东省的录取名额相对其他学校,有数倍的提高。

当然,数倍的提高,也不过是80多个名额,落在理工科,仅仅是40余个,每个专业仍然只有三四个。

鸿睿班报考北京商学院的6个人,有两个人报在了同一个专业,另外四人也不能说是安全。

从这次报名上,杨锐嗅到了危险。

虽然不是正式的报考志愿,学生们的选择面也相对狭窄,但众人要是一窝蜂的奔向北京,撞车的几率仍然是不小的。

“要谈话喽。”杨锐合上册子,自言自语的念了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