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2页

“把杨锐的论文给蒋世全和彭祖德也看一下。”唐集中巴不得杨锐彻底掌握局面。

“好的,我们一定的认真看。”初时的震慑过后,汪颖稍微缓了一口气,决定好好的看一遍杨锐的论文,提出疑问和纰漏。

外国论文又有什么了不起的——汪颖将这句话在肚子里转了三遍,才觉得舒服了一点。

……

第293章 服软

“防护眼镜呢?使用过氧化氢,必须戴防护眼镜,万一液体溅起来怎么办?”

“蒸馏水现用现蒸,现在实验室没有惰性容器,放在塑料桶里不是要造成二次污染?”

“实验操作先做记录,这是必须规程,漏掉的重新补上。”

杨锐做头犬的同时,自己也在学习实验室管理。

科研狗和科研民工是普通研究员的必经之路,但并不是目的所在。任何一名科研员,幻想和希望的都是做自己的项目。

世俗型的就是诺贝尔和爱迪生的类型,做老板赚大钱,自己确立研究方向然后指挥手下人干活;孤傲型的就是爱因斯坦和霍金的类型,自己确立研究方向然后指挥手下人打下手;强悍型的就是奥本海默和海森堡,自己确立研究方向然后阻止十万人一起工作。

做爱因斯坦和霍金是对智商的挑战,杨锐觉得自己的智商够用,但还没够用到这个程度。

诺贝尔和爱迪生是商人与研究员的集合,爽快却不有趣。

既值得挑战,理论上杨锐又有机会挑战的,大约就是奥本海默和海森堡了。这两个人聪明绝顶,履历漂亮,又眼光准确,尤其是最终成功的曼哈顿计划的主持者奥本海默,能够越过爱因斯坦而主持此项工程,实在是多年积累使然。这是一名年轻时的无敌学霸,工作时的无敌火箭研究员,以及拥有超强组织能力和抗压能力的男人。

就杨锐的年龄来说,从年轻学霸做起,虽然困难,总还是有希望的。

而且,人体基因组计划也是不亚于曼哈顿计划和阿波罗登月计划的存在,这样的机会不是想有就有的,那代表的时全社会的经费倾斜和人才集聚,同样是核物理学家,在40年代到70年代就可以享受神一般的待遇,待到21世纪,就只有做敢死队的时候才会被媒体报道一下,可谓是千差万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