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9页

张延龄昨天倒是找来看了杨锐的论文,虽然看的不全,但他觉得,杨锐的水平并没有突破天际,别说外国有的是这种水平的论文,国内也多的是。他本人没有在《jc》上发表过论文,但要说影响因子40以上的论文,也还是有几篇的,偌大的省级实验室,要是连这样的论文都拿不出来,还怎么申请经费。

第一批申请国家级的实验室更是厉害,中国虽然是第三世界国家,院士里还是很有一批能拿得出手的,生物学方面,在《细胞》,《科学》和《自然》上发表过论文的颇有些人,那些动辄20乃至30多影响因子的论文,才是让人望尘莫及。

然而,杨锐得到捷利康认可的,并不是他在jc上发表的高影响因子论文,却是几篇影响因子1到2的论文,这让张延龄总觉得心里别扭。

他觉得捷利康这样重视杨锐不对,而捷利康重视杨锐的原因,那就更不对了。

作为老派人,张延龄无论如何都不会理解技术壁垒的价值的。

他不理解,弗兰奇等人却是非常清楚的。

就药品或者保健品市场来说,年销售额10亿级的辅酶q10是一个小项目,并没有得到多少生物制品公司的重视。那些重资产的公司,最重视的还是止痛药品,心血管药品,抗癌药品等年销售额数百亿的市场。

而在辅酶q10这个市场,最大的日本公司也不过100多号人,几名研究员而已。

如果说在动物提取法方面,日系公司还有积累,植物提取法方面,日本公司最多也就是拿到了准入卡而已,他们的技术专利,不仅不能阻止杨锐的技术侵蚀,甚至隐隐要被杨锐的技术壁垒给隔绝开来。

当然,捷利康就更外行了,虽然在全球市场上,捷利康也是排名前20的跨国药企,但就特定的辅酶q10的植物提取法方面,捷利康还达不到日系公司的水平。

日本国内,可是允许辅酶q10当药品来贩卖,欧美只给了辅酶q10的保健药资格,双方的投入自然不能同日而语。

正因为如此,捷利康最初的竞争方案,其实是开发更先进的微生物提取法,或者化学合成法,彻底抛开植物提取法和半合成法,自然也就避开了重重的技术壁垒。

但是,崭新崭新的技术,哪里有那么好开发的,到开发出来,更不知道会用到哪些旧技术……

相比之下,讨好杨锐,就容易多了。

……

作为道具,仓教授的实验室也被捷利康诸人一并生物系诸人一并校总部诸人给乱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