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5页

类似的情况还有克隆突变基因时所需的各种试剂,欧美研究员都是习惯从生物公司购买现成的,就像是后世的国内实验室也一样,这样做最简单,试剂的性质可追踪。

然而,不是所有的试剂都适合采购和运送回北京的,没有又必须要用的试剂,杨锐就得自己合成出来。这些选择试剂的内容,自然不用发表在正文中,但在参考文献的一栏里,却是添上了有关试剂合成的论文。

这种拮据不是中国特有的拮据,它是所有不发达地区的研究者所面临的问题。

而杨锐所暴露出来的挣扎,也不是真实的挣扎,而是每一次选择前的自我怀疑。

在一次实验就可能毁掉几个月成果的科研世界,再成功的学者,也摆脱不了浓郁的自我怀疑。

而在中国,所有伟大的发现,都是在拮据和挣扎之后创生的。

老师们默契的坐在椅子上,或者看手里的论文,或者看那些看论文的人。

这有点像是国旗下的肃静,既有外表的沉静,又有内心的激荡,更多的是尊重与自重,还有同宗同种的自豪。

……

第469章 千载难逢

“虽然不止一次看到这篇论文了,但每一次看,感觉还是很不一样,实际上,直到现在,我也不敢相信,一篇能够开创一个流派的论文,是由一名本科大一的学生写出来的。”蔡教授的声音柔和以至于绵软,轻轻的打破了会议室里的静谧。

杨锐分明听到明显的呼气声。

集体沉默的压力,还是非常巨大的。

杨锐轻轻的扭了扭腰,道:“我也不敢相信。”

几声轻笑响起,在这个严肃的场合,这就算是开玩笑了。

蔡教授微微点头,笑道:“成功无侥幸,你究竟是怎么做到的,我们其实都看在眼里。你刚入学申请学校基金的时候,拿出来的文章还是《氧自由基的产生与损伤机理》,还有一篇更好一点,记得是《钠和钾通道中的电压门控的分子机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