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7页

换言之,杨锐知道自己做出来了,他还要证明自己做出来了,才会得到学术界的认可。

如果是宗教,这时候就是“信则灵不信则不灵”的时候了,科学没有这种毛病,评估一种方法的现实性和可操作性,是有一定之规的。

杨锐在前面几个月里准备的仪器和资源,大部分是为了证明而准备的。

黄茂恰恰是看着这些仪器和资源心疼,勉强笑道:“你以前不是做完实验就发表论文,然后让同行们去给你查遗补缺吗?我还是觉得这种方法好,效率高,省钱,省时间。”

“我以后可能仍然喜欢这种办法,唯独这个实验不行,我要自己做完所有的对照实验,还有其他该做的实验。”杨锐可不准备把任何一点功劳分出去,哪怕这并不会影响他的荣誉。

黄茂愁容满面:“所有的对照实验?那是多少?”

“大概30个左右吧。”杨锐叹了口气,这个工作量是着实不小的。

黄茂却已是瞠目结舌:“你就这么看好这个项目?”

“非常看好,你想想看,他能用几十个小时的时间,将一条dna扩展到几十亿条,这个用途太大了。”

对学术讨论,黄茂向来是有一说一的道:“我们有必要生产那么多dna吗?还是相同的dna?”

“当然有必要,这是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非常重要。”杨锐立即开始讲述cr的重要作用:“cr可以简化克隆步骤,可以消除反应本底,强化杂交信号,大量dna的合成,还能让实验室里的样品处理变的更容易,我们可以轻易的给实验样品做出拷贝,而且拷贝的结果可行。”

“拷贝的结果可行,目前还不能确定吧。”黄茂并不因为杨锐是老板而有所偏颇,认真的道:“凝胶中的dna是扩增了没错,但是不是有杂质,还不好说。”

任何论文都可以写出成千上万字的重要作用,可基金会批准的时候,仍然有成千上万的项目被放弃。

黄茂没有就实验本身继续说下去,而是换了一个角度劝道:“现在的生物技术的热点是抗癌药物。你看美国的药谷,能够得到经费的,要到风险投资的,都在做抗癌药物,咱们虽然不说也要跟风做这个,但这个项目,实在没必要投入太多的资金。”

最后一句话,才是黄茂谈话的主要目的。

华锐实验室的资源是有限的,杨锐对cr项目倾注的资源,已经影响到了其他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