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5页

“凡是就怕钻研,前人所谓的冶学精神,就要如此薪火传承下去才好。”

表扬的话不要钱的往杨锐身上堆,杨锐用膝盖想也知道是提名的事暴露了。

他本来也没准备隐瞒,轻松的笑着,让姚悦给领导们倒水,顺便将吃完的烧杯收回来。

用来倒水的当然也是烧杯。

摆放水杯的过程稍微有点混乱,刘院长趁机赶人,将学生们都从实验室里逐了出去。

溜边进来的本来就不多的学生,畏于刘院长的严肃,一个个低头走了。

大辫子女生恋恋不舍的放下空空如也的烧杯,也疾步离开。

胥岸青同样被刘院长扫地出门,回望杨锐在一群领导中谈笑风生的模样,不禁对自己的未来迷茫不已。

实验室内,杨锐的头脑却是无比的清晰。

最近几天,他其实也在等国内的反应。

诺贝尔奖提名这种事儿,说有意义就有意义,说没意义,也没意义,因为它毕竟没拿到奖,而人们记得的,永远是最闪耀的那一个。

要是杨振宁和李政道在国内,那不用说,西南联大出身,一个45年出国读研,一个46年出国读研,拿诺奖的时候也都是中国籍,一个31岁,一个35岁,都年轻的不要不要的,三十年的宣传早把他们捧成神了。杨锐一个诺贝尔奖提名,实在算不得什么。

然而,趋利避害是人类本性,两人选择了一条远离中国政治的道路,中国的政治荣誉自然不会加诸其身。

这也就给了杨锐以机会。80年代的中国,面对陌生的国际环境,自尊混合着自卑,使得一切国外产品都有金身加持,国外名奖更不用说。

相比找一群人寄签名申请,就能拿到提名的文学奖,自然科学类的诺贝尔奖还是很有些含金量的,尤其是能进入最后短名单的名字,随便揪出来一个,都是国际上知名的学者。

杨锐能与之并列,本身就是很不容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