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3页

但cr的终点,远不是2000篇引用。

这是注定要改写历史的技术,全球的生物实验室,即将不分领域的去了解它,使用它,引用它。

杨锐极有自信的站在讲台上,面对“吱吱嘎嘎”的摄像机,等着有人来与自己辩论。

他足足等待了一分钟。

漫长的一分钟,教室内寂静无声。

“没人有异议吗?”杨锐清朗的声音在教室里回荡。

以中国人的谦逊,杨锐将自己的cr技术,与经典遗传学理论,以及重组dna技术并列,称之为第三代技术,本应该是有人高呼“狂妄”的。

然而,一分钟后,并没有人这样做。

杨锐于是又等待了一分钟,依然没有人这样做。

杨锐遗憾乃至于怅然的叹了一口气。

虽然携2000引用,足以碾碎任何学术界敌人,但是,一个敌人都没有的长驱直入,未免还是有些令人寂寞了。

孤独求败?还不至于。

毕竟,这里是讲堂,讲课的人可以任意的讲述自己的观点和认知,它并没有权威性。

如果是一次国际会议的话,举手的人大概会突破天际吧。

但是,讲堂尽管没有国际会议的庄严肃穆,依旧是一个正式场合。

杨锐更愿意自己的基因组学,以更全面的姿态,出现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