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1页

相比大家合伙的模式,杨锐的新模式让姜志军浑身不自在。

杨锐耸耸肩,道:“国外同类价格的一半以下,你们肯定赚翻的,我不会提价超过这个数字的。”

“但国外同类价格是多少,我也不知道啊。”

“你们可以向外国公司询价呀。”

姜志军皱眉道:“国外公司如果肯给我们国内的公司做这些,老焦何必找你。”

“那就按照国外公司提供给国外农场的价格的一半来算。”杨锐状似很随便的样子,因为事实上就很随便。

胚胎移植是前沿技术,而前沿技术的附加值是极高的,而他也没准备靠姜志军他们赚钱。

姜志军等人或许知道,却没有想到,现在的中国市场并不是一个利润丰厚的市场。就是给10万头牛做胚胎移植,总价也不过亿元人民币,即使有五成六成的利润,也不过是五六千万元人民币,换成美元,不过1000万而已。

这10000万美元可不是好赚的,公司首先需要几年的时间来扩大和学习,等规模扩张到了这个程度,等于是一年给10万头牛做试管婴儿的手术。

同样的时间和精力,若是给国外的畜牧公司提供服务,能赚到数倍的利润。

不过,能赚到钱的部分,只有前序部分而已。

最后的技术服务,反而无力与国外相对完善的兽医服务相抗衡,而且,派人出国出差,也是很繁忙的事。

换言之,杨锐是将一家上中游的高科技公司,拆成了一家上游的高科技公司,和一家中游的低技术公司。

上游的高科技公司,也就是杨锐即将成立的实验室,只需要很少的科研人员,并完成前序“产品”,就能赚到超额的利润,而且,规模的增长近乎是无极限的。

中游的低技术公司,也就是姜志军等人将合资的技术公司,则需要大量的受过培训的专业技术人员,来完成后续的所有工作,赚到的利润也不少,但规模增长,就受限于管理能力了。

姜志军等人若是有本事管理一支上万名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公司——这当然是不可能的,赚到的钱才有可能与杨锐的实验室持平。

然而,姜志军看到的,只有富得流油的中牧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