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5页

修订规则并执行规则,杨锐顿时感受到了浓烈的计划经济的味道。

不过,计划经济也不见得都是不好的,像是医药领域,计划经济对普通民众可是利大于弊的。贫民想在论钱的医药世界里活下来,那是非常无助的一件事。

杨锐应承了下来,再详细的了解了一番医管总局的专家库的概念,要将江锦程和韩田路给送出去的时间,再想起来似地问道:“这个专家库,目前有多少人?”

“总数有八名左右吧,应该还会增加一些的。”韩田路道:“这是医管总局和我们医药工业总公司共同的专家库。”

杨锐不禁愕然。得,总共8个人的专家库,果然是用不着抽选了,弄个大点的委员会,8个人还都不够用呢。

杨锐在华锐制药厂里搞研讨会没两天,北京就已经因为他对g的发言,闹腾了起来。

美国人60年代就开始做g了,80年代初推广以来,效果很好,欧洲日本等等都在学习,属于刷屏级的医药政策和法规,这种情况下,中国的学者也免不了要了解和学习。

如果翻看国内的论文的话,到86年,国内发表的有关g的论文数量是越来越多了。

但是,大家都是学习了解,最多最多,就是推动和影响国内机构来做一个符合国内需求的标准,谁能想到,杨锐才坐进国内g委员会没多久,竟然就想让美国人改规则了。

要美国人改规则,美国人听不听?

美国人如果改了规则,中国人要不要学,要不要改?

美国人如果不改,我们是该怎么嘲讽杨锐?

大家想法多多,一时间竟是变成了讨论。

80年代的讨论是很有时代特色的,因为这个年代没有网络,自然也就没有论坛和群之类的东西了,当面讨论也不合适,当面讨论是给志同道合的朋友们做的事,大家意见不统一,坐下来不就变成吵架了吗?

单独邮寄书信算是讨论的方式之一,但是,就像是qq私聊的力度不够一样,单独邮寄书信的力度也不让人满意。

于是,最终适合80年代讨论的最终方案,就是登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