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6页

不等其他人乱糟糟的做出动作来,杨锐已经消失在了食堂外。

于是,身后就传来了更乱的喊声:

“杨锐先生,明天见。”

“杨锐先生再见。”

“请注意身体,杨锐先生。”

第1289章 集体活动

如果说瑞典人对杨锐的成就表达的是钦佩的话,今天来听讲座的中国学者,对杨锐就佩服的五体投地了。

这一批中国到瑞典的代表团,原本就是杨锐开出来的好处费,他自己用掉的名额还不到十个,剩下的除了给行政官员的,最多是给北大和中科院的。

今次来阿斯特拉听课的,有两名北大的行政官员,再四位都来自中科院。

中科院这个部门在80年代以前是个很厉害的部门,可以说是中国科研战线上的实权部门,不仅是掌握要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中科院就是中国科研体系的老大,是具有自上而下的管理职权的。

当然,下面的科研院所总有不听话的,一些厉害的如北大清华这样的高校,或者山高皇帝远的学校和科研机构,阳奉阴违一下子也是很常见的,但在大多数时候,中科院的管理能力比交通部之类的还要强些。

80年以后的中科院,由于对上阳奉阴违,被削弱了许多,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凡是做科研的,依旧得小心伺候着。

杨锐的邀请函送到中科院的时候,也是受到了一系列赞赏的。

今天过来的6个中国人,原本都是出于捧场的心态而来的。

他们其实也可以算是代表团众人送出来的代表。

这个时代的中国人的集体主义仍然是很强的,而且总有人愿意出面做组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