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8页

然而,杨锐对此四项,都没有兴趣。

权、人和技术不用说,马乔利等闲是难以提供的,经费也很难打动杨锐。

他的实验室经费充足——以世界级实验室的标准来看,尚有储备资金的空间,但是,杨锐基本做完了g蛋白偶联受体的项目,后续的重复实验等等,花销的只是零钱而已。

现在为下一个项目,堆积经费,为时过早了。

马乔利没想到杨锐拒绝的如此干脆,他的耳朵自动过滤了路易莎的轻笑声,道:“杨锐先生,我可以帮您找到零要求的捐款。”

路易莎瞪大眼睛,意外的道:“你投注这么大?”

马乔利依旧没理他,还是看着杨锐,道:“您愿意吗?我可以找到最少200万美元。”

杨锐沉吟了几秒钟,问:“你的要求是什么?”

“我可以与休斯顿合作……”

“那你要和休斯顿谈。”杨锐瞬间打断马乔利的话。

马乔利苦着脸,休斯顿让他和杨锐谈,这显然是被踢皮球了。

路易莎这时候好奇的道:“杨锐,你不需要经费吗?”

200万美元对任何一个国家的研究员来说,都是很大一笔钱了。放在80年代的电影里面,四分之一个百万美元,就能引发2个小时的血案了。

尤其是零要求的捐款,就目前来看,更是稀罕。

这个世界上,起码有一半的科学家、研究所和大学是靠捐款活着的。然而,越是弱小的个人与机构,在拿到捐款的同时,就要承担越多的义务。

哈佛耶鲁之类的名校,可以高傲的说我不接受任何捐款附加的条件,然后一年弄个几十亿美元的捐款。换成密西西比大学之类的,就很难抬起沉重的脖子了,他们往往要用建筑命名,指定研究项目,入学名额乃至于附属机构等等,来兑换并不高额的捐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