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7页

最终炸在广岛的“小男孩”是枪式原子弹,炸在长崎的“胖子”是内爆式原子弹,两者的设计截然不同,等于是相对独立的研究出了两种不同的原子弹。这固然是美国人财大气粗,但也可以看出学术争端的必然性,战争期间都无法用理论和语言弥补的裂缝,又如何能在和平时期的不同机构间轻易的消除呢。

中国的生物学远远称不上昌盛,最终的研究方向,就只能是一个或两个主力,尤其是在经费困难的年代里,更要集中力量办大事。否则的话,大家想要的方向都可以申请经费了,结果不过又是摊大饼而已。

杨锐如果拿走三分之二的经费,代表他能决定国内起码一半的生物学科研方向,因为他就等于间接掌握了一大笔的国家经费,这笔钱他是不会全部用给自己的,但其他人要用,不可避免的要受他的影响,双方得有起码的共通点,你不能做我认为没前途的方向,甚至错误的方向——至于这样做是不是有些霸道,当然是很霸道了,谁让你水平不够,资格不行呢。

就等于说,未来的中国生物学界,若是要发生枪式还是内爆式之争,拿到三分之二的经费的杨锐是有相当的决定权的,不说排除异己,至少也能分庭抗礼。

当然,这些都是在杨锐获得诺贝尔奖之前的设想,如今杨锐获得了诺贝尔奖,再扯什么三分之二就显得无稽了。

杨锐可不是那种在国外留学回来,在国内没什么根基的海归派。北大原本就是国内生物系最强高校和研究机构,唯一能够与之抗衡的就是中科院,杨锐现在有蔡教授和伍洪波的支持,隐约间还有朱院士的照拂,眼瞅着就是赢家通吃的架势。

老方和葛兴邦等人此前也是看出了这种可能,所以才极力抗争。

然而,自然科学的残酷就在与许多的不可控。

你可以坚持自己认可的方向,但你并不能100的确信自己的方向是正确的。

cr的实力,显然超出了老方和葛兴邦的预计。

历史上,cr要到93年才得奖,那是因为它的推广也延迟到了90年前后。

现如今,杨锐提前做出了cr,更是越过了初版,直接进阶到了一代cr,其力量之强,可谓是席卷世界。

诺贝尔奖委员会,甚至没有像是历史上那样,颁给杨锐化学奖,而是直接给了cr以生物奖,可以说是充分的肯定了它在生物上的价值。

事实上,曾经的穆里斯会得诺贝尔化学奖,也与他本人的专业有关。

穆里斯就是一名化学家,而杨锐就是一名生物学家,不谈生物奖和化学奖的内部协调,给化学家以化学奖,给生物学家以生物学奖,也是理所当然的。

“按照诺贝尔奖的惯例,诺贝尔奖最多授予三个人,近年来,由于诺贝尔奖的竞争激烈,三人或两人获奖的比例逐年增加。杨锐单独获得诺贝尔奖,是极其难得的。”电视里的主持人,凡是找到任何一个理由,都会将杨锐一阵好夸。

偏偏这样的夸奖,还很被国人所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