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4页

“大家都想培养一个儿子,像杨锐这样。这既是对杨锐的赞许与宣传,符合上级的精神,同时,也是读者们想知道的。你就不想知道,怎么把自己的儿子,培养成杨锐这样?”

王博无言以对,叹口气,道:“那我知道了。”

“我看这样……”总编却是叫住了要出门的王博,道:“你对杨锐是比较熟悉的,我们也可以写一篇文章,和他们打打擂台。”

“嗯?”

“题目暂停这个:《培养一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并不难——诺贝尔奖获得者杨锐父亲的自述》”总编说完,对自己的起名能力大赞,击节赞叹。

王博强忍着没有摔门出去,心中腹诽不已:您把这个叫打擂台?

……

第1385章 教育方针

报道锐妈的并不仅仅《华西早报》一家。

中国向来是有教育传统的,这种传统不仅体现在教育的物质投入上,还体现在其他方面。

最典型的孟母三迁,讲的就是一名母亲,是如何通过换房的方式,买到了重点学校的学区房的故事。

文章通过强有力的范例,指出了一点,只要买得起学区房,即使父母亲的文化程度不高,依旧能够培养出大思想家,大学问家,大赚钱家。但是,仅仅买学区房还不够,父母也必须认识到,重点学校的要求是很高的,还要父母给予更深入的配合,了解教育的方方面面。

《华西早报》的文章,就是试图用铁一般的事实,向读者展现,新时代的教育模式,应当是什么样的。

而在河东省本地,类似的文章,早就不畅销了。

因为记者们早就将之写烂了。

省内的媒体,不得不将目光投注在更细致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