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6页

所谓成功者恒为成功学案例,王良才也无从批评,只能叹口气,心想,年轻人就是按不住性子。

然而,这样的想法,也就只能在王良才的脑海中转一转了。就杨锐目前的声望,早就与年龄脱离关系了,人家不喜欢按部就班,那就是锐意进取……

“现在怎么办?”苏帆不是个特别有主意的人,还是先问王良才。

“我也没做过无性繁殖的克隆,如果可行的话,成功率会极低吧。”王良才叹了口气。

成功率是实验生物学家心里永远的痛,很多实验都是明知道能做得出来,然后成功率低的令人发指,最后放弃的。

现在遇到不一定能做得出来的实验了,成功率一样低的发指,结果就很恶心了——你不知道自己的失败是误操作,还是就无法做出来。

此时,王良才无比的渴望能有一个结果提示板,告诉自己哪条路是注定失败了。

“我们得提高前期的成功率。之前的计划,得推翻重来了。”王良才很快做出了决定,又道:“去核的成功率最少要提高到80,然后再做注核。”

苏帆并不意外王良才做出此计划。

按部就班的学院派就是这样,不可能像是谷强那样去拼运气。

在小而简单且便宜的项目上堆积成功率,最后搏一搏的情况是最常见的。

没人是奔着单车变摩托去的,学院派的思维,是能换一辆好单车就不错了,再说了,搞学术的也不骑摩托不是?

苏帆也没有劝阻的意思,就抱着学习的态度,道:“再要提高前期成功率的话,做对比试验吗?”

“对,做对比试验,最好是多找几个人。”王良才说着,目光在实验室里巡游起来。

做对比试验,其实就是做小实验。

例如操作液用有蔗糖的还是无蔗糖的,用2的蔗糖还是3的蔗糖,都是小的不能再小的细节。但是,实验的成功率就是这样的小细节堆积起来的。

为什么同样是剥卵,有人的成功率能高达百分之七八十,有的成功率只有百分之二三十,除了手法上的差距之外,就看谁注意到的细节多,就看谁知道的细节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