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7页

“最后一个,算长度明显不可能,不然文道世界就会变成水道世界了,只需要拼命往文章中注水就能变强,那谁还会去挖空心思写作呢?”王崎指了指外面:“外面那些毓族,应该不蠢吧?”

宋史君点了点头:“自然是的。”

“也就是说,能够作为客观标准的,也就只有‘实用性’,‘知名度’,‘信息量’三者。”王崎取出了自己翻译的两篇作品:“然后你看看这个。”

“《试论万法算藏卷一算术篇中形式上不可判定之陈述及相关系统》……”在以毓族语言读完了标题之后,宋史君震惊的抬起头,道:“这……”

“喏,你看,任何一个万法门弟子,只要看到这个标题,就能够意识到它的非凡作用。在‘实用性’上,这一篇文章史上罕有,你没意见吧?”

宋史君摇了摇头。谁都知道,这是王崎登临绝顶的一文。

而第二篇文章的名字,宋史君却未曾听说过。

“你再看这个,不过是我随手而作。可读性强,传播广。”王崎双手分别按在两份书稿之上:“但是,这二者所换来的文气,基本相同。”

“这……”宋史君沉思,然后摇头:“我没明白。”

“这也就是说,‘实用性’和‘知名度’就不可能是文道做出判断的标准了。”王崎道:“那么,信息量呢?”

诚然,信息量确实可以作为评价文学作品的一个标准。但凡是优秀的诗歌,都能以极为精简的语句描述纷繁的意象,构筑风景——这就是“信息量”。而不追求文学价值的小说,则自然都处处是水分——这也是“信息量”。

微言大义,说的还是“信息量”。

但是,在这两个数学家面前,“信息量”这个标准依旧不可靠。

因为,“论文”是自有一套语言逻辑的。一篇论文信息量的多寡,任何学者都能有数。

《试论万法算藏卷一算术篇中形式上不可判定之陈述及相关系统》完整的叙述了不完备定理,而《大音希声》的第一篇,则不过讲述了集合、等式、逻辑之类的概念,而且并未深入。

这二者的信息量,同样不可同日而语。

宋史君思考,然后叹息:“确实如此。一时之间,倒也想不出其他标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