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七章 新人胜旧人

家兄朱由校 北城二千 3763 字 3个月前

京城、外廷、文华殿内</p>

当这三个地名出现的时候,天启二十三年的阁臣已然聚首,而今日已经是九月十七,距离齐王就藩的日子还剩五十三天。</p>

长桌左右,分坐六臣,气氛沉默,直到洪承畴走进殿内坐在主位,凝固的气氛才有一些缓解。</p>

他们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九月初一,朱慈燃再度根据自己的所需,对大明进行了改制。</p>

这次的改制牵扯到了许多人物,而改制的内容则是内阁和六部彻底分割。</p>

提及内阁制度,便需要提及相权和君权这对政治制度中非常重要的一对关系。</p>

明初朱元璋建立明朝后,认为:“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期间多有小人,专权乱政”</p>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以宰相胡惟庸案为契机,下令废除自秦朝以来确立的丞相制度,此后“政皆独断”。</p>

这样的做法加强了皇权,方便集权处理事物,但又容易造成政务集身,使得帝王力不从心的矛盾。</p>

为解决这一新矛盾,洪武十五年,朱元璋设置诸殿阁大学士,收阅奏章,批发文稿,协助皇帝办理政务,但并不参与决策。</p>

到了永乐初年,朱棣继承父志,选翰林院编撰、讲读等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务,称为内阁,内阁制形成。</p>

此时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秘书,内阁大学士官品也较低,仅为正五品,在朝廷中的地位并不算太高,内阁也仅相当于皇帝的顾问。</p>

不过随着王朝逐渐稳定,每天需要处理二百多件奏疏就几乎耗空了皇帝的大部分精力。</p>

加上明初皇帝还需要每天要上朝三次,因此除太祖朱元璋、朱棣身体素质较好外,其它子孙后代的身体素质只要稍差,并且与勤政挂钩,那必然难以长命。</p>

勤政的皇帝活不长,活的长的不是长期不上朝。</p>

在这样的情况下,直接导致的就是明代少年皇帝极多。</p>

如朱祁镇、朱厚照、朱翊钧、朱由校、朱由检等人便是如此。</p>

主少国疑,因此在皇帝年幼的时候,内阁往往会代理皇帝处理国家事务,而他们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步步掌握较大的权力。</p>

不过朱元璋时期的殿阁大学士,仅仅只是备顾问。</p>

至于朱棣,他虽然在即位后恢复了洪武时期的殿阁大学士,但是首批阁臣都不是以殿阁大学士身份进入内阁的,而在进入内阁之后,他们当中只有一部分阁臣升至某殿或者某阁大学士。</p>

他们一开始只是以编修等官于文渊阁参预机务,谓之内阁,渐渐至学士及詹事府等职务,权力并不算大。</p>

内阁的权力,是自洪熙元年以后辅导任重,加升至师保及尚书、侍郎、卿使,仍兼学士、大学士。</p>

不过朱棣设立内阁开始,并非所有的得阁臣都能够获得某殿或某阁大学士的头衔。</p>

期间如解缙、胡俨、马愉、曹鼐、苗衷、尹直等阁臣终身没有得到殿阁大学士的头衔。</p>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成化末年,基本明代的三分之一时间,也是皇权较大的时候。</p>

这样的内阁制度有好有坏,好处是分担皇帝行政压力,履行中书宰相部分职能。</p>

自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宰相之后,皇帝兼理相职,这中间的任务繁重是不可想象的。</p>

高度集权的统治使得皇帝需要大量的投入精力到其中来,而内阁利用票拟、制诏敕等权利,假皇权指挥各部院,事实上在履行部分中书宰相的责任,使得政府能够运转起来,同时也没有违背皇明祖训。</p>

等到宣宗后期的“条旨”制度出现,内阁发挥了“参断机务”的作用,助皇帝处理行政事务的角色。</p>

英宗即位以后,中外奏章皆委内阁签办,事务的决定全力在内阁手上,有助于皇帝减压理政。</p>

内阁制的存在,可以说强化了明代的君主,毕竟从废除宰相以后,六部分理庶务,大事由尚书主持的廷议决断。</p>

但是内阁制度形成以后,首辅依靠皇帝来指挥六部,六部的权利渐次遭到侵蚀。</p>

由于内阁只能依附于皇帝,因此扩大内阁的权利,也是在扩大皇帝的权利。</p>

政治其实就是循环,废相后,政治斗争持续在中外朝、皇帝与内阁、内阁与六部、皇帝与中朝等等之间交错其中。</p>

但是作为集权体制的核心,皇帝大多是处于掌控者的角色。</p>

直到弘治年间,庙堂上突然出现一种新的情况开始,这种局面才被打破。</p>

弘治年间,阁臣无论以何种职务入直文渊阁,最后都能获得殿阁大学士的头衔,并逐渐形成了各级官员先加殿阁大学士头衔再入阁的情况。</p>

这个开头一开之后,如果不能以殿阁大学士衔如何官职散阶,则是会被百官视为异常。</p>

这个头在当时看来没有什么,但由内阁阁臣的权力和职责却走向了巅峰,最后在弘治八年更是出现了阁臣人选也要廷推的现象。</p>

廷推,这是明代选任大臣的主要方式,在弘治八年之前,廷推并不适用于阁臣。</p>

这件事情的起因是因为内阁缺员,所以明孝宗朱佑樘下令仿照廷推其他大臣的方式来廷推阁臣,于是吏部会同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和科道官推举了六名大臣,最终皇帝选中了李东阳和谢迁二人入阁。</p>

由于廷推是由吏部会同九卿、科道共同推举,推举出的往往是一些威望素著的大臣,所以明代的士大夫十分看重廷推,认为只有经过廷推得到的职务才是合理合法的。</p>

曾经由皇帝直接指派阁臣的特简方式在他们看来都是弊端,没有一点优点。</p>

因此自从弘治八年的这个头开了以后,由皇帝中旨任命或由内阁推用都会导致很多的议论,往往受皇帝特简指派的官员都不去上任,很多人以不由吏部而经皇帝指派才得到职务感到耻辱。</p>

长久下来以后,皇帝也就丧失了直接指派阁臣而被百官信任的权力,被直接指派的官员往往都会被同僚歧视排挤,皇帝直接失去了一张可以直接打的牌。</p>

尽管这样的内阁制度避免了独裁之臣出现的几率,选任制度相对来说比较公开,但皇权却没有之前那么大了。</p>

加上廷推的存在需要拉票,因此这样的制度逐渐演变成朋党的倾轧的摇篮</p>

阁臣想握权,一方面得交结内监,另方面则又要倾轧同列的大学士,遂演成朋党之祸。</p>

如严嵩任首辅,威权极崇,但却为阁僚徐阶所倾倒。</p>

张居正任首辅,也因内结司礼监冯保方能遂意,结成朋党,方可行使权力,但在革弊振衰时,仍不免受言官攻击,被指责为揽权专断的权臣,甚至祸发身后,被夺爵抄家。</p>

明代朋党倾轧激烈,实与内阁制度名实不符的矛盾看密切关系,让阁臣不得不成为一个善舞长袖的人游走各党派之间。</p>

这样的制度很难选上有能力的人,像孙传庭、金铉这样的人,如果不是朱由检大力支持,估计一辈子都很难坐上阁臣之位,因此朱慈燃对内阁的改制就是职权分明。</p>

自九月初一开始,内阁与六部被剥分,内阁大学士被永定为七人,分别是中极殿大学士洪承畴、文渊阁大学士金铉、武英殿大学士孙传庭、建极殿大学士李长庚、东阁大学士周延儒、文楼大学士温体仁、武楼大学士杨文岳。</p>

六部尚书被重新任命为吏部尚书范景文、礼部尚书徐霞客、兵部尚书卢象升、户部尚书沈廷扬、刑部尚书陈奇瑜、工部尚书孙元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