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页

按照村子里的习俗。里正准备向村里人收些银钱,然后从村资上拿一些,在村子里大开宴席以示庆祝。

今日他来,除了道喜以外,还是想要和庄詹庄曜 谈谈往后的事情。他先嘱咐完李氏下午宴席的事,李氏便到镇上再添些没有的东西。而后便是开始跟庄詹商量,如何拿到县官大人的推荐信,往更高学府求学,为庄曜 往后考取举人做准备。

这是科举的常见行为,因为考取举人需要异地赶考,花费很多银两,加上举人考试就是在乡试一年以后,往往秀才们的第一次举人考试都非常困难。大部分时间花费在路上不说,根本没有时间接触到新知识研习。这就有了推荐制度。

乡试优秀的秀才,可以有机会拿到县官的推荐信,带着推荐信进入官学。在举人考试前可以在当地官学读书,还免费提供吃住。这样不仅省去很多银两,还能接受到更高的教育。

但是想拿到这个名额何其难,如果太差,说不定到了官学处,还会被拒收。因此,县官们也要多为自己的颜面考虑,不轻易写下推荐信。能拿到推荐信的,除了要求真才实学,一般都还要挂一个乡试榜首的称号。

庄曜 现在拿到了这个称号,就只差到县官大人面前,让他过过眼,考考才学。

里正愿意和庄曜 一同前往,他对庄曜 的印象不错,也算做个担保。庄曜 自然感激不尽,择日不如撞日,便要立即过去。

庄曜 上了里正的马车,和庄詹挥别以后,随着里正一齐到县城里去。

县衙府里,县官正穿着官府,坐在庭院亭子之中,夏风拂来,院子里的花随风摇曳,带来阵阵花香。

县官如今已经五十多岁,却丝毫没有减少自己的文人做派,举手投足间满是风雅。县官坐在矮桌前,品酒畅谈。而他对面,是上届举人考试,十七岁解元庄守心。如今,他已入翰林学府,只要等待此届殿试,便可鱼跃龙门一步登天。

第64章 相谈

历史上没有的朝代,高熏王朝。天下众分三国,南部久治高熏,中庭大势和炎,北疆蛮族义部。其中,和炎国力最盛,占据天下六成有余,而高熏最为平和,治国历时之久,渊源最深。义部是草原之国,是部落统称。虽较为落后,但族人英勇善战,不可小视。

高熏起源最早,尚是封疆治国。分六部卿,以文久治。

上三卿:宝熏白家、云熏萧家、锦熏墨家;

下三卿:天烟南家、天明东家、天翔关家。

朝廷没有所谓的中坚武将。以六部治,六家分管。封疆内的文官,县官拥有自由护卫权,即一定的地方武装力量。

六部卿自朝堂出,帝位之下,不等同于疆王,仍隶属官职上朝为政。但因为其极大的自主权,往往是制约皇权的一把双刃剑。武将在文官之下,受文官驱使,因而,在高熏,一旦封官,地位不同于往,非商户人家可比。

高熏以文治国,文臣当道,哪怕是面对高高在上的皇权,也时常有激辩之势。

这其中,文官之鼎盛,最为显著者,即万德之师,南归子非。

这是由先帝亲自册封的封号。子非是字,其本名扬子宁。传闻出自文学大家,三岁能诗,六岁能文,被宝熏收归,十二岁成为门客,游走四方,于六卿结好,名扬天下。二十四岁,被先帝亲自求请,拜为帝师。其超人的学识和能力,使之成为六卿之上文官之首,一时间地位无人能及。

先皇将一国公主下嫁为妾,何其风光。扬子宁门客众多,鼎盛之时,半个朝堂都出自子非门下。

但也就是此时,扬子宁五十四岁,遭遇度学案,自请辞官退隐朝野,从此了无踪迹。先皇临终前仍旧挂念,感叹其才学,并称‘天下文官,无人能及其子非一二’。

时光荏苒,转眼已去多年。新帝即位,当年名誉天下的那一群人,已经老去死去,如今只能在学子们的转述中窥见那时盛景。

这其中的一群人,包括隐归的,昌安书院学监,曾经的萧家门客,云熏之下三品官员田仲才。他与扬子宁一同求道,在学识上虽远不及对方,二者也来自不同卿部,但却极为推崇对方。

他一直认定,扬子宁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心智不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