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页

宗王出阁就封,自有一整套的章程,林林总总大体可分为四大类,封国、食邑、官佐、奴婢,其下又可分为数十小类。这其中封国自然是最重要的,决定了就封何地、品级高低、仪仗卤簿等等相关内容。

比如李潼他们家三王,李守礼虽然是嗣王,按例与郡王同级,但却是继承的亲王爵位,所以还是要比郡王高出一个等级,在仪仗、祭祀等等各方面都有不同。

即便是同一等级的封号,按照封地所在不同也有贵贱的差别,以关中、河北、中原等地为贵。李光顺乐安王封在江西,李潼永安王封在川南,一看这俩王就是便宜货。

如果有了实封的话,封号所在更是关系重大。郡王例封五千户,这当然是吹牛了,但物产丰饶的地界,实封一百户所得就能超过贫寒之地几百户的实封。

三王出阁开府之后,还要搭配有国官、府佐两套班子,这比较类似于魏晋时期的豪强部曲,是属于宗王的私人班底。至于奴婢之类,既有私豢,也有官给,这当中又有着显著的区别。

对于少王虚心请教,李峤也不藏私,给李潼提出了一些思路建议:求实求近,虚官实奴等等。

第0101章 出阁河东王

没有确实封户的封号,仅仅只是用作寄禄表彰而已,只要不是有着特殊含义的封爵,封在哪里其实没有太大的区别。

以前少王养在禁中,不为外界所知,封国如何,也仅仅只是一个封号。可是现在将要出阁,必然要牵涉实封的问题。

李峤提议,如果没有实封,干脆不要说出阁。宗王实封占据了收入的绝大多数,与之相比,其他月俸、廪料、永业田之类,都是小头。一旦外出,一大家子人吃马嚼、礼用祭耗、人事往来等等,直接能把人吃空。

李潼对此深以为然,他本来也没打算在这个时间段离开大内,都是恶人逼的。把我逼走还不给我分家产,老子还不如留在禁中吃大锅饭,反正出去也没啥好果子吃,你不给我就不走!

既然要求实封,自然不能封在鸟不拉屎的地方,必须得改封号,起码封在民丰物饶、知道在哪里的地方。

至于虚官实奴,这也很好理解。国官府佐,都属于家臣性质,这一部分人属于视品官,他们虽有俸料却无职田,维持待遇需要封主给予,这也是一项巨大的开支。但是国家依例需要配给的官奴婢,他们的衣食耗用是由国家承担的。

有了这些认识之后,接下来该要做什么,李潼便有了思路。

他也不知道现在外廷筹备他们出阁已经进行到了哪一步,但想到不乏人召集等待着看他们一家倒霉,也知时不我待,抓紧时间写了一份《请辞故号疏》通过内文学馆呈送上去。

这一份奏疏,大义就是说我以前生活在大内,封在哪里也无所谓。可是现在将要出阁就邸,那就需要管理封国子民事务了,如果封国偏远、人情不习,言语都不通,怕是不能正常管理封国事务,我自己被人讥笑无能还倒罢了,但要是闹到民不聊生,我就罪莫大焉,还不如留在禁中,别出去丢人现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