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页

殿试时的答卷是不用誊抄,直接原稿交卷由考官审阅,这书法笔迹所占的分数就相当重要,尤其是最后还要选出十份最优试卷给皇帝过目,若是字迹潦草,有污圣目,等于是自毁前途。

况且在殿试考卷批阅时,污损、涂改、错字、犯忌都会被考官直接拙落,所以大部分考生都会先起草稿,检查完毕没有错漏犯忌之处后,才会誊抄到正式答卷上。

殿试的字数最低是两千字,没有上限,但要求不得“全用古今人文字十句以上”、“全用经史子集五十字以上”,避免那些做套题和掉书袋引经据典的考生凑字数水文。

赵政还特地提醒考官们在阅卷时,不必严格追求辞赋格律,虽然说考生的真才实学不一定都能从纸上所言表现出来,但从中可以看出考生的学识眼界,胸中抱负,比那些华章美句骈文郦词更为重要。

如今还能留在汴京朝中的官员,经历了大半年无假期的工作后,已经对现任新帝的作风有所了解,知道这位喜欢的是能干事而不是能写能说的,自然也就不敢再像从前一样,阅卷先看文采。

到下午大多数考生开始誊抄试卷,虽然晚上这文华殿依然灯火通明,但毕竟会影响到定稿时的心情,所以除非真写不完的,一般很少有考生拖延到最后才开始誊抄试卷。

赵政便带着虞允文一起走到考生身边,看他们答卷。

大多数考生在开考前觐见皇帝,按礼部教习的礼仪跪拜,那是连头都不能抬的,答题的时候有沉浸其中无视四周的,也有眼神好看到皇帝下来的,只要有一个注意到了,引起不安,就容易牵动一片考生的情绪。

赵政看到一个考生见他驻足后竟然吓得笔都拿不住掉落在地上,不禁摇摇头,让人捡起来还给他后,意兴阑珊地准备回去。

一转身,正好看到一个考生笔下正在写:“始皇并吞六国,可以止矣,恣心快意,复征南越,曾不止骊山之役围城,而二世子婴已被害而就擒矣,此以好战而伤也……”(注2)

他一下子驻足不前,定定地看着这个考生下笔千言,洋洋洒洒,从中兴之因到宋金形势,从朝廷吏治到边关榷市,竟然无一不谈,原本每人六张大纸足以写五千字的试卷都不够他写的,连虞允文看了都倒吸一口冷气。

赵政没有往下再看,反正等最后此人的试卷若能中选,还会呈到他面前,此时此刻,只看这一句,就足以让他心神震颤,不能自已。

而那考生恍若未觉,根本没在意是考官还是其他人在旁观看他答卷,而是恣情纵意地大书特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