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页

正常情况下,二三十岁能够考中进士,入翰林院做翰林编修,已经是了不得的成绩。

而三年翰林院养望之后,再入六部或监察院,或到地方能够任职历练,做出成绩后,按照京察三年一考,能够升职成为侍郎的,少说也年过四十,能够在五十岁以前成为尚书入内阁的,都是官运亨通一帆风顺的,运气差点的,差不多熬到五十多六十岁,才能入个为相。

在弘治朝,因为弘治帝的提拔,如今内阁的几位其实都不算大,除了首辅刘健六十六岁之外,李东阳五十二岁,谢迁四十九岁,都算是“年轻”的。吏部天官马文升如今已七十三岁,仍是老当益壮,不减当年。

可他们在二十多岁的时候,可没有得到王守仁这样的机会,能够以一纸奏疏,直达天听,让皇帝亲自下旨,命内阁参考他的奏疏拟定边防策略,显然要重用此子,眼看着这孩子就如潜龙升天,要直踏青云而上了。

而内阁诸位的子孙当中,别说二十多岁中进士的,就连三四十岁没考中进士的也比比皆是。

都说虎父无犬子,事实上,大多数时候,儿孙不肖,父祖是名臣名将的,子孙一无是处甚至纨绔败家的才是最常见的。

像王华这样,父子进士的,在朝中都是佳话,更何况,如今王华眼看着升职有望,儿子也争气,才刚入朝为官就得了皇帝青睐,委以重任,怎能不让他们各种羡慕,只恨自家没有这样的好儿子替自己争口气啊!

从皇帝对王守仁的重视程度,他们可以断言,只要这此边疆防务策略得当,不出意外,此子定然会成为今科进士中晋升最快的一个,就连一甲三名翰林院的那些都比不上。

如今的王守仁还不够资格入内阁议事,他们便先找来了王华,讨论一番之后,决定先提个章程上去,按照皇帝的意思破格提拔王守仁,直接入九边都督府,代天巡察,这种类似于“钦差”形式的临时职务,若是做得好了,很快就能立功转正,从七品主事,直接连跳数级成为封疆大吏,反超那些会试排名在他之前的进士。

可若是干得不好,也是新政的实验失败,罪责自然由他一力承担。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承担得起,自然飞黄腾达,承担不起,便会被重则压垮。

王华忧心忡忡地回到家里,找了一圈都没找到儿子,再一问,居然一早就被召进宫去面圣,显然皇帝比他还要心急,根本不会给他替儿子请病假打退堂鼓的机会。

而王守仁本人,也压根没想过要打退堂鼓。

作为一个十五岁就试图上书平定叛乱还跑去塞外观察地形制定战略的少年,他从未平息过胸中的豪情壮志,反而是压抑得时间越长,能够得到机会抒发时,就会越发激烈。

在新婚之夜能和道士讨论养生术忘了回家的王守仁,当他拿出七天七夜格竹求知的劲头跟皇帝父子讲解他的奏疏内容时,就连嬴政这样见识过几朝能臣的皇帝,都大为触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