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页

北方开始种植马铃薯红薯和棉花等作物,河套地区再次被收回后,王守仁将原本关外的堡垒又增加了许多,层层推进,如一道道锁链,连环相扣,终于将这片水草丰沛的养马地收入了大明的防御线之内,开始为大明养马。

当初朱元璋的美好愿望是给所有人安排好代代相传的工种职业,来保证大明的稳定,最大限度地将人与地绑在了一起,缺乏流动的结果,到弘治朝就已经十分严重,嬴政这一招因地制宜,各自发展,起初朝臣们还十分担心,北方缺粮,若是南方运粮北上,成本高昂,终会导致北方百姓吃不起饭,饥荒南逃,最后依然不得不放弃了北方边镇。

可谁也没想到,没过两年,他们想象中的南粮北运的确大量出现,这次不用盐引的诱惑,单单是南方丰收超额的粮食导致粮价暴跌,就让他们不得不想办法外销,那又有什么地方会比北方边镇的近百万边军和百姓更缺粮的呢?

无需朝廷的命令,无需盐引的超发,商人们主动地运粮北上,光是靠卖粮食就可获得数倍之利,更何况他们还在北方发现了更有价值的商品。

北方不光有能燃烧的石炭,比木炭的温度更高更耐烧,还有一种据说是从石油中烧制成的油灰,无论制墨制灯的效果完全不亚于最上等的松木。价格却连松烟墨的两成都不到。尤其是这两年朝廷下令,不得肆意砍伐树木,避免水土流失导致洪水泛滥,虽然百姓们一开始不明白,可后来知道砍树容易种树难,吃过水灾旱灾之苦的人,也不敢再去砍树,便慢慢转用这些从北方传过来的石炭和石油灯。

那些北方的棉花和棉布,是用朝廷这两年推广的新式织机织造出来,不光柔韧绵软,价格还十分低廉,完全不亚于南方的松江布。

而那些往年好吃却不好保存的羊肉,如今也有了新式的密封罐储藏,哪怕带去南方放大半年也不会坏,对于缺少肉食的南方人来说,无论肉罐头还是肉干,运回去都是暴利的畅销货。

他们运粮过来赚一笔,再从这里采购羊毛羊肉制品石炭石油和棉布回去,又是大赚一笔,来回都不会空车空手,利润之丰厚,远比坐商高出数倍。

第一批跑南北货的商人们大赚特赚,自然会吸引更多的商人北上。

嬴政只是让人继续执行当初弘治帝的政策,兴修水利,开垦荒地,顺便……继续修路。

嗯,政哥修路基建狂魔的人设不倒。

后来的商人们也都学精了,只要跟着朝廷修的路走,就没有不赚钱的。无论是陆路水路还是海路,跟着官道行走,不光有大大小小的驿站可以保障休息和补给,还不用再担心那些拦路打劫的水贼山贼路霸海盗,只要有足够的本钱采购合适的商品,就没有不赚的。

虽然第二批第三批的商人,因为去的人多了,互相压价,利润也没有原来那么丰厚,粮价也慢慢回到了正常水平,毕竟边城就算缺粮,总人口在那放着,比起江南来说那完全是小巫见大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