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24 章 各行祖师za

听到后人讲治水,原本不在意天幕讲述的众帝王挺直了背脊,半身向前倾,期望能得到治水之法。</p>

唉王朝国土广袤,各类灾患年年不止,若哪年的无灾害,就是风调雨顺的好时节,值得帝王率领群臣隆重祭祀天地</p>

水被我们认为是生命之母,追溯华夏农耕文明发源地,就会发现华夏文明都诞生于大河流域。</p>

因为水能带来丰富的资源,能为农业生产便利,积累余粮供应不生产者,使人类文明得到发展;</p>

水受到气候、地理甚至人为原因变会狂躁,水流如同哥斯拉带着巨浪毁天灭地。</p>

为了使河道通畅不泛滥成灾,我们与洪水相抗的历史,就是一部华夏民众自强史</p>

李世民后人又换了讲述语气,就挺让他不自在。</p>

总觉得怪怪的</p>

我国共有七大水系,珠江、长江、黄河、淮河、辽河、海河和松花水系,七大水系中决口最多、危险最大、对我们最为重要的是两条河域长江和黄河;</p>

长江从秦朝到清末发生较大洪水次数为217次,鸦片战争到千禧年前,特大洪水8次共79次;</p>

洪水发生时间为隋唐时期长江约18年次,宋元时期约5-6年次,明清年代约4年次,民国几乎年年遭灾,某些滨湖地区十九不收。</p>

黄河从东周起到战时下游决口次数为1590余次,若论河水泛滥年份543年总年数,河流大改道有26次,平均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p>

以上数据是史书可查数据,其他水系均有不同次数的洪水泛滥,我们暂且不做讨论</p>

三国江东</p>

孙权盯着长江水患次数狠狠地吐了口气,江东大体安然无忧。</p>

吴国以长江为屏障,产粮地亦是沿江平原。</p>

若长江如黄河泛滥,他不敢奢望北上,能保下家业亦是天幸</p>

现在的江东与后世相比,完全就是穷山恶水,他抹了把脸,为了消化江东,他孙家三代扎根江东,又费尽心思说服世家大族出力开垦山土。</p>

至于天幕说的水土流失孙权苦笑,他东吴得要有水土流失的机会行啊</p>

民间</p>

两河受灾数量一出,两河流域的百姓哭声一片,那些家有赀财的富户回望家中老小,咬牙下定决心“搬,咱们迁到南方去。”</p>

老妻迟疑“当家的真要如此这几年咱们都生活得好好的,这”</p>

还环顾自家,要让她舍弃辛苦挣来的家业,她实在舍不得。</p>

穿着细绵衣裳的富户厉声大喝“你知明岁、后岁会不会发洪水”</p>

一旦发洪水别说家业,全家老小命能保住命就不错了。</p>

搬,必须搬</p>

吴晓思不知自己短短数语,就让多少人起了远离故乡的念头,她仍按照着t讲述</p>

为何黄河决堤次数如此之多</p>

除了自然因素外,还因华夏文明依黄河兴起,历代经济中心皆为北方,朝代兴起、战争大多围绕北方,这也是为何黄河灾患次数是长江n倍的原因之一。</p>

总之历朝历代都在水患上吃足了苦头,为平息水患换得一时安宁,百姓会祭祀河伯给河伯娶妻,甚至将童男童女推入河中等等,这些迷信方法全都没用</p>

有用的还是靠咱们自己,自古以来历朝为了安天下兴天下、富天下,在水利方面都下足了大功夫,方法主要分为以下几类</p>

技术单一类修建水渠;</p>

技术复杂类蓄水池类,如都江堰等;</p>

举国工程类开凿运河,如灵渠、大运河等;</p>

人与自然相抗类给黄河改道;</p>

传说级别类重整水系定九州</p>

不顾他人死活类摧毁黄河口,洪水淹天地</p>

民间</p>

沧桑的妇人死死地抓住女儿,大声哭喊“里长,仙人都说了祭祀没用,没用啊”</p>

她把女儿拉到身后跪倒在地,用尽了声音自辩“村里三年祭祀一女孩,可是河里还是要发大水,如今仙人都说要靠自己,别村能修水渠,俺也能修”</p>

准备让村民抓住女孩的里长皱紧了眉,他让踌躇半晌决定暂停神迹,但是他强行让村民抓住想要躲藏的女孩“要是仙人有治水之方,那就靠咱们自己治水患,要是没有”</p>

妇人瘫倒在地,明白里长话中未尽之意,一息后她挣扎着爬起来,朝神迹砰砰砰地磕起头来“求仙人救救俺女儿,求仙人大发慈悲救救俺女儿。”</p>

技术单一类修建水渠</p>

水渠更多的作用是引江河之水灌溉农田,水渠距离有长有短,修建水渠者分两类朝廷大工程类及地方类。</p>

地方类水渠工程又分两类以父母官为主的中型水渠类;</p>

各村或县城自发合力开凿小工程类;</p>

村县水渠工程如唐文宗时期的鱼水青神县,荣夷人张武等百家凿山酾渠,溉田二百余顷。</p>

此类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大多是民间自行出资,进行开凿及维护</p>

汉</p>

治水技术呢</p>

刘彻勉强按下摔杯的冲动,原本他想痛击匈奴后,再集中力量治理水患,而现在</p>

他扫过天幕揉了揉额角,后人提及水患种种朝廷不解决黄河瓠子决口,就会丧失民心甚至动摇大汉根基。</p>

想到如今黄河一石水里六斗泥,刘彻就忍不住头痛,若有治理之法还好,没有那治理水患耗费巨大,朝廷又将对匈奴宣战,钱从何处来</p>

后人,你别光讲述,说说治理之法啊</p>

而地方政府修建的水利,除了百姓受益外,水利也代表着官员政绩。</p>

自古以来水利与民生最为紧,地方上能修水利者,至少表明此官是能做实事干臣,此类官员大多凭修水利功绩,被历史长河铭记;</p>

如战国时期魏国邺令西门豹引百姓挖漳水十二渠,消除水灾,使邺城农业从荒芜变成富饶。</p>

又如金朝唐县县令刘弁率众开渠引水,浇灌罗庄、伏城一带农田数千亩。</p>

到明万历年间时,县令杨一珪将此渠疏通修复,将水渠延长至七十里,让当地二十八村受益,灌溉农田不计其数。</p>

提到魏国国君是谁我们或许不知,但西门豹的故事却是代代相传到如今,甚至选入小学语文课本</p>

天幕上展出一本封面写着西门豹治邺的书籍,引得天下哗然,后人真的宣扬有把治水能臣啊</p>

瞧瞧天上的小册子印得多好</p>

而更多的绘师则好奇册子上的人物绘法,其图画色彩虽然死板,但也颇有一番新意,唔,值得细探几番。</p>

唐</p>

被天幕点名的刘弁惊讶地瞪大了眼,这真是万万没想到自己竟被后人提及,一时刘弁心头火热不已。</p>

哪个读书人没做过名留青史的美梦</p>

但他只是七品小官,怎么比得上立于朝中的大人物王侯将相</p>

偏偏满朝文武中,只有他被后人提及,仅仅因为他干了本该做的事,就名传后世</p>

而他传民的原因很简单只要做个好官为民造福,他就能在史书上划上一笔。</p>

刘弁拭泪,心中激奋难耐他还能为民请愿,还能让百姓安居乐业</p>

能给后人留美名,没人愿意留恶名于世</p>

一时间不止刘弁心中发愿,其他官吏亦是雄心壮志,只有干得好,能得身前身后名,多好</p>

如果他们淹没世间,没关系,后人会找出他们的存在,挖掘他们的平生</p>

匠人丁缓都能找出,他们好歹在朝廷文书挂过名,更好找吧</p>

这些都属于地方工程,更大的工程则需要国家支持,如关中救命渠郑国渠。</p>

郑国渠起源于一场国事阴谋,战国末年韩国弱小,想要阻挡秦国鲸吞之势,思虑之下决定使用糖衣炮弹计</p>

于是燕国朝大秦发射一枚名为郑国的水利人才;</p>

叫一声秦国,你们敢收吗</p>

秦王看一眼郑国画的饼大王呐,想要关中粮食丰收吗想要大秦百世之基吗</p>

秦王坚定握拳朕敢</p>

韩国开心转圈耶,疲秦计策成功,又可以躺几年了</p>

秦国两眼放光修成了,那些粮食都是额滴</p>

韩国秦啊,你人真好</p>

大秦韩啊,你人真好</p>

韩国a大秦拉手大家好才是真的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