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二娘低眉顺眼地看了一眼里长,又望了一眼满是期待的元静云,似乎下定了决心:“我家二娃身子骨虚弱,干不了重活,即便学点算术去县城当个账房先生,也是一条出路。这肉是昨天我们去县城赶集买回来的,里长,我特地拿来,给您家添道菜。”

里长责备地看了一眼口不择言的长子,他平日常常训诫三个儿子要慎言慎行,然长子性急,次子愚钝,唯有幼子继承了他的优点,因而特别重视培养幼子。如今幼子果然不负众望,考上了县学,成为一名童生。

“嗯,若是村学招学,我便寻人知会你母子一声,但这束攸可不低。”里长说完,似乎对两人能拿得出足够的银子心存疑虑,只是婉转地说了一句。

王二娘含泪道:“谢谢里长,我这些年也存下些,应当是够的。”

王二娘见事情办妥,长舒了口气,而元静云则看着王二娘为了自己的事情如此卑微,心中感到无尽的委屈,她憋着一口气,无处宣泄。

“嗯,”里长尊重每个人的选择,转身看向元静云她的外貌清秀,虽然穿着朴素,眼里却透露出一种坚韧的气质。心中暗道万一这元二娃是个顶用的,元家二房也能找到一条好出路。

“那我们便先告辞了。”王二娘与里长一家辞别,元静云也在身旁向里长行了一礼,里长微微点头,觉得元家的这两个小子,似乎和以前木讷的模样有所不同,或许是真的开窍了。

次子元寿拿着肉欢快地笑着说道:“今天又有加餐了!”

长子元福身材魁梧,一脸不耐烦地扫了一眼弟弟,便道:“你这傻小子,懒得干活还成天想着吃。”

里长摇了摇头,看着这两个不成器的儿子,庆幸自家还有个幼子元安。

第6章 第六章 勇救佳人

王二娘将元静云送回家里,便说去还前些日子借周姨的钱,并嘱咐元静云安生呆在家中,不要乱跑。

元静云乖巧应诺,待王二娘离去,便开始在宅院内寻觅。元家二房的院落早已年久失修,她取出方才买回的油纸,欲将其用以贴于木窗上。然而,眼前所见却是连糊窗户所需的米浆也无,元静云望着这破败的居所,除了昨日买回来的填满的米缸,除了装满大米的缸子,处处充满空虚。元静云并非家境优渥的贵家子弟,但贫困仍给她带来丝丝危机感。

思及将来读书所需更多的财力,难以坐守于家,纵使王二娘嘱咐再三,她仍决意不顾,从墙边提起一个木桶,想去溪边碰碰运气。

她虽不懂捕鱼,但弄根木棍绑上丝线,再弄根银针烧弯,做个简易鱼钩她还是会的,况且鱼食可以直接用土里的蚯蚓,无形中也节约不少成本。

溪边的路有些湿滑,好在她手上东西不多,空荡荡的木桶晃晃荡荡的拎着,偶尔有两个村里人与她打招呼,她也热情回应对方。

“二娃,你这是帮家里去打水呢?”元大叔指着元静云手里提的木桶,以为她是去井里打水。

“没有,我是想去溪边捕鱼。”元静云道。

“捕鱼啊?”元大叔似乎有些意外,惋惜道:“现下正是汛期,这鱼怕是难得捕到。”

“无妨,我也是随便瞧瞧。”元静云道。

“嗯,你可站远些,”元大叔说着指着远处一个石桥道:“你去桥上看看,莫要贪玩跑到桥下去。”

元静云点头称谢,虽不记得对方姓名,但好在元家岭的人都姓元,她称呼一声元叔总错不了。

元静云离开元大叔,踏上青石板铺成的小路,很快就走到了石桥边。她站在桥上,凭栏远眺,只见远处烟雾缭绕,青山苍翠,水波荡漾,景色宜人。石桥的下侧就是溪边,用石板砌成了台阶,砌好的石板被溪流淹没小半,向来是村民所说的汛期,所以水位上升,导致溪流湍急。

元家岭地势较高,算是丘陵,村里人的田地多数在山脚,溪流自上而下,沿着村民修葺的水车浇灌到地里,但这一部分是溪流分支,自东向西流向关外,元静云先是站在石桥上远远观察溪流的动向,看清楚里面确实有鱼,这才绕到石桥下就近观察。

未穿越到这本书里时,她时常加夜班,回家路上也有一座桥,每到春季总有很多人在桥墩上架上一两根鱼竿,钓鱼的人也称之为。"高桥流钓。",她曾经也好奇的打听过他们在做些什么。

对方告诉她在高桥上钓鱼相比于在其他地方钓鱼,会更容易一些,因为高桥通常悬挂在水面上方,使钓鱼者能够获得更好的视野和观察水中情况的能力。其次水流对鱼类有一定的引诱作用,可以促使鱼群在水流中聚集,也能将鱼类常吃的食物,如浮游生物、底栖动物等,带到水流中的特定区域。水流较快的地方,反而可以提高钓到的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