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朱祁镇是抱着玩的心态亲征,也是很合理的。因为他虽名为亲征,却把军务大事,都交给王振处理,还给了他一个监军的要职。王振虽为读书人出身,连进士都考不上,更别提带兵打仗这种事了。但他却总览大权,专断军务;而专业会打仗的将领们,不仅不能参与军事决策,而且处处受王振的辖制,要全权听王振的指挥调遣,无法自主作战。带着一百多个文武大臣,却成了王振一个军事小白的一言堂,属实是讽刺,朱祁镇这次御驾亲征,不翻车才奇怪了。】

【史书说“天时人事极不顺”,不仅准备匆忙,上下一片混乱,出发时机也选得特别差。大军出发便遇到大雨,所有人在泥泞和大雨中行军,前进非常吃力,士气十分低落,风雨交加中,军纪大坏。到居庸关时,大臣们请求停止北上,全部被驳斥不说,上表的大臣还被送到阵前助威。】

听到此处,许多大臣脸色都白了,天幕再次嘲讽王振的学识程度,也没人笑得出来。

不仅是因为如底层兵卒一样,直面危险,还因为王振将他们这些官员的尊严脸面,完全踩进了泥里。一百多个文武大臣,竟然像泥人一样,任由王振这个宦官捏圆搓扁。

有人“噗通”跪下行大礼:“陛下!御驾亲征一事,还请陛下三思!”

陆陆续续有人跟着跪下了,不知道是出于害怕,还是出于担忧,不少是文官。

武将们也有跟着跪下的,但是求的是另一个事:“陛下,如天幕所言,监军万万不可交给王公公!”

群臣忧惧激愤,迭声请旨。

甚至还有人喊道:“请陛下将王公公调离身边!如此奸宦在侧,玩弄权柄,必将惹来大祸!”

王振不在,靠着他捞好处的人却在,曹吉祥听到有人要皇帝赶走王振,立马出来道:“万万不可!王公公跟随陛下身边十几年,忠心耿耿,离了王公公,还有谁能像他一般,事无巨细地替陛下分忧?”

“王振擅权,蒙蔽陛下多年!如今朝纲紊乱,便是那奸宦弄权的结果!曹公公跟着得了多少好处?!”下面立马又有人连着曹吉祥一起骂。

曹吉祥没想到,会引火烧身,气急指着对方反驳:“你……你血口喷人!”

于谦冷笑了一声,大声道:“曹公公,王振平日所作所为,你我众人皆看在眼里,就说我当初被贬是为何,李时勉李大人,如今重病在床,病根从何来,大家都心知肚明,你又何必在此遮遮掩掩?”

邝埜道:“曹公公与王公公素日交好,此时为他申辩,可以理解,只是莫要歪曲了事实。”

看似在为曹吉祥说话,实则帮于谦踩实了这个事。

曹吉祥冷哼一声,心中大怒,却辩不过这些口舌灵巧的文臣,只能讪讪闭嘴。

见他们吵得差不多了,朱元璋心中,对这些人的选边站队,有了一点数,便适时站起来,威严道:“诸公之意,朕已知晓。王公公只能,朕心中也知道,迎击瓦剌一事,还需细细商议,定当采纳诸卿聪敏之言。眼前,天幕所示之舆图,是朕从所未见,想必对于还击瓦剌,有重大襄助。诸位先看舆图吧!来人,备笔墨纸砚!将天幕中舆图仔细记下!务必不漏下任何一处!”

“是!”

所有人的注意力转移到了天幕中的舆图,那竟是有不同的颜色绘制,山川地貌,一览无余。观舆图之人,仿若置身于天上的神仙,将一切都尽收眼底,令人惊叹。

观此舆图,真是令人心中激荡,神思飞扬,此乃我大明朝之国土,我华夏之地啊!

另有醒目红色箭头标注行军路线与方向,仿若天人之眼,将大明与瓦剌的行军对峙,演绎得生动形象无比。

这样的舆图,不仅令官员武将们啧啧称叹,满目惊艳,嬴政、刘彻、李世民等帝王也心潮澎湃,他们看过舆图无数次,但从未见过如此详尽生动的舆图。

这些帝王们,第一反应是不约而同地召唤人来,上笔墨纸砚,记录下天幕中所展示的舆图,不论是将来行军作战,亦或者是俯瞰山河,畅享九州大地,都极为受用。

各朝不缺的是贤才,能书善画的不在少数,于是在天幕之下,各朝能臣挥毫泼墨,努力将天幕中的舆图,记录在纸上。

朱元璋仰天看天幕,心中浩然之气涌动,恨不得立马就飞往边关去,将也先斩于马下,守护好这大明的江山国土!

只是,这舆图若是让瓦剌人看见了,岂不是坏了事?

第7章 普信皇帝朱祁镇(7)

朱元璋忍不住拍了一下大腿,想起自己开始就派出去的马顺,到此时都不见回还。看来,大明朝的皇帝是草包的时候,连带着锦衣卫这把刀,也像是卷刃生锈了一般,难堪大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