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太监说皇帝行,这话怎么怪怪的?朱元璋越想越气,喝了两口茶,都没能缓下来。

【而且朱祁镇不听劝也就算了,他还特别着急。七月十五下御驾亲征诏书,十七就出发了。两天时间!够干什么!?连《孙子兵法》都明明白白地写了: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意思是,未开战之前,就能预料取胜的,是因为筹划周密,条件充分;没开战而估算取胜把握小的,是因为取胜的条件少。一句话:要打仗,你得先提前做好准备。朱祁镇就是吃了没文化的亏,没办法,谁叫他的私人陪读老师,是个进士都考不上的太监呢?】

这箭拐了个弯,还是扎在了王振的膝盖上

去了内廷的王振,还是躲不开天幕的公麦骂人。

王振本已怒意汹涌,看到两个跟着自己的内侍,嘴角似乎有若有若无的笑意,心中顿时涌出一股铺天怒火,直接用力朝着两个小内侍的膝盖弯踹过去:“笑什么笑!笑什么笑!哪轮得到你们看老子的笑话!?”

两个小内侍没防备,“噗通”一声,膝盖重重地砸在青石砖的地板上,发出“咯嘣”的声音,似乎是骨头裂了。

看到小内侍脸上露出痛苦的神色,抱着膝盖,都不敢倒下,只瑟瑟发抖地求饶:“公公饶命!公公饶命!”王振才感觉略微出了一口气。

“滚!换两个人来!”王振怒吼道,两个小内侍顾不上膝盖疼痛,连滚带爬地跑走了。

看到他们狼狈不堪的样子,王振露出畅快的笑容。

可王振一想到,天幕对自己满满的恶意,对自己嘲弄有加,见缝插针地骂自己;’一想到,在乾清宫前,那些文武大臣会肆意嘲弄笑话自己,他笑容就猛地一收,变得阴鸷起来,刚到门口的小内侍,被他那变脸的功夫吓一跳,差点就直接转身逃跑了。

如王振所想,大臣们也笑了起来,特别是邝埜、于谦、李时勉等这类和他不对付的,笑得格外大声,甚至还盛赞天幕中的女子,属实是伶牙俐齿。

大臣们笑得出来,朱元璋却笑不出来,反而是怒火一丛一丛的:这样的草包,竟然是继承了明朝大统的皇帝!

朱元璋心里计较:将朱棣带在身边后,第一件事,就是要让他好生教导后面的皇子!延请名师,就是重中之重!不然才过了四五代,不到百年,大明江山就危了!

【在不知道瓦剌军主力方向的情况下,朱祁镇诏令军队集结,两天就带着文武大臣上百名,大军五十万,从北京出发西进。军队的粮草、武器、铠甲、将领的赋职、士兵的作战心理等等,都没个准备,上下一片混乱。史载:“命下,二日即行。事出仓卒,举朝震骇,明日驾出。总兵官以下,亦弗预知,军士具无备,文武大臣,皆匆匆失措而随之,天时人事极不顺。”②这给人感觉,朱祁镇不是去打仗否认,而是兴匆匆去春游或野营的。】

到此时,不仅朱元璋已经脸色极为难看,大臣们也笑不出来了。

天幕的话,完全说中了这几天的态势,皇帝一意孤行要御驾亲征,群臣们竭力劝谏,但皇帝就是一副“不听不听,王八念经”的样子。而且大臣们觉得最恐怖的是,后面带着五十万大军,两天就匆匆出征的事,是他们的皇帝干得出来的!

第6章 普信皇帝朱祁镇(6)

李世民辣评:惶惶出兵,如小儿游戏。

赵匡胤隔空点赞,可不就像是小孩子玩游戏一般,兴之所至,便想一出是一出。

【朱祁镇急着上战场玩,两天内完成了立皇子朱见深为太子、将留守京师的事交给了弟弟朱祁钰等国家大事。当然,朱祁钰这个大冤种,后来又被他哥给干掉了,可以说是最惨接盘侠了。】

朱元璋一抬眼,就看到朱祁钰正一脸惊惶地看着自己·。

大臣们又齐齐看向朱祁钰,好似在考量着,这位郕王能否在大明危急时刻,担此重任,议论声也逐渐大了起来。

四面八方的目光,以及各种大臣们的议论,让他觉得压力巨大,恨不得找个地方躲起来。他本无心帝位,被天幕如此一说,好似他真有那份野心似的,而且结局,似乎也印证了他一直以来所想,心中更是绝望。

朱元璋看着不自在的朱祁钰,就知道他是没有那份心的,天幕又用惋惜怜悯的语气,说起他的结局,估计是个倒霉催的,心中不由得对这个后世玄孙生出了几分怜惜疼爱,吩咐道:“给郕王赐座,看茶。”

朱祁钰忙出列行礼谢恩:“谢陛下!”

如此诚惶诚恐之态,想必天幕的话,已经将他吓到。回想起平日里,两兄弟的相处,也算亲热和乐,朱元璋心中略感安慰,决心不让这个玄孙,成为“大冤种”——虽不解其意,却也看得出不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