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东宫后,林澈心情沉重。他知道,太平公主与李隆基之间的矛盾已经到了一个十分微妙的阶段,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一场朝堂大乱。他必须想办法化解这场危机,让大唐能在稳定中继续发展。
回到公主府,林澈将在东宫的所见所闻告诉了太平公主。太平公主听后,脸色变得更加难看,她怒道:“这个李隆基,果然对我有了防备之心。他竟然想削弱我的势力,简直是忘恩负义!若不是我和你,他能有今天的地位吗?”
林澈连忙安慰道:“公主,您先别生气。我已经劝过隆基了,他也表示会暂且按捺住。我们现在最要紧的是保持冷静,不要被愤怒冲昏了头脑。您也知道,如今朝堂上各方势力都在盯着我们,若是我们内部发生争斗,只会让他们有机可乘。”
太平公主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平静下来,说道:“林郎,我知道你是为我好,也是为了大唐。只是这口气,我实在咽不下去。他既然不仁,就别怪我不义。若是他再敢对我不利,我定不会放过他!”
林澈看着太平公主,心中无奈地叹了口气。他知道,想要让太平公主完全放下对李隆基的敌意很难,但他还是要尽力去做。他说道:“公主,我明白您的感受。但我们还是要以大局为重,能避免冲突就尽量避免。我会继续在你们之间周旋,希望能找到一个妥善的解决办法。”
此后的日子里,林澈在太平公主与李隆基之间来回奔波,不断地劝说两人以和为贵。在他的努力下,两人之间的矛盾暂时得到了缓解,但朝堂上的气氛依旧紧张,暗流涌动。
就在这时,边关传来急报,吐蕃再次集结大军,意图进犯大唐边境。消息传到朝堂,大臣们纷纷议论纷纷,有人主张立刻出兵迎敌,有人则建议先加强防御,观察吐蕃的动向。李旦看着大臣们争论不休,心中十分烦闷,他将目光投向林澈,说道:“林卿,你对边关战事最为了解,依你之见,我们该如何应对?”
林澈沉思片刻,说道:“陛下,吐蕃此次来势汹汹,我们不能轻视。但也不能盲目出兵,需谨慎行事。依臣之见,我们可以先派遣一支精锐部队前往边关,加强防御,同时密切关注吐蕃军队的动向。若是他们敢贸然进攻,我们便给予他们迎头痛击;若是他们只是试探,我们也可以趁机了解他们的虚实,为后续的作战计划做好准备。”
李旦点点头,说道:“林卿所言甚是。那就劳烦林卿率领一支精锐部队前往边关,务必确保边关的安全。”
林澈领命道:“臣遵旨。陛下放心,臣定当竭尽全力,守护好大唐的边疆。”
太平公主听闻林澈要前往边关,心中十分担忧。她找到林澈,说道:“林郎,此去边关危险重重,你一定要多加小心。我实在放心不下你。”
林澈握住太平公主的手,温柔地说道:“公主,你放心吧。我在边关多年,对吐蕃军队的作战方式十分了解,不会有事的。你在朝中也要多加小心,李隆基那边,我走之后,你尽量不要与他起冲突,一切以大局为重。”
太平公主眼中含泪,说道:“林郎,你就放心去吧。我会照顾好自己的,你在边关也要照顾好自己,早日平安归来。”
林澈带着一支精锐部队,日夜兼程赶往边关。抵达边关后,他立刻开始视察防御工事,了解军队的情况。他发现,经过之前的几次战斗,边关的防御虽然有所加强,但仍存在一些漏洞。于是,他下令士兵们立刻对防御工事进行加固,同时加强巡逻,提高警惕。
在林澈的指挥下,边关的防御逐渐稳固。士兵们在他的鼓舞下,士气高昂,严阵以待,准备迎接吐蕃军队的到来。而林澈则每日都在思考着应对吐蕃的策略,他根据边关的地形以及吐蕃军队的特点,制定了一套详细的作战计划。
然而,吐蕃军队此次似乎有所准备。他们并没有像往常一样直接发动进攻,而是在离边关数十里的地方扎下营寨,与唐军对峙。林澈知道,吐蕃军队这是在等待时机,他们可能在谋划着什么更大的阴谋。于是,他派出了多支侦察小队,密切关注吐蕃军队的动向。
经过几天的侦察,林澈终于发现了吐蕃军队的阴谋。原来,他们打算趁着夜色,绕过唐军的正面防线,从侧翼偷袭。林澈得知这个消息后,冷笑一声:“哼,吐蕃人以为这样就能骗过我?既然你们想玩,那我就陪你们玩到底!”
他立刻调整作战计划,在吐蕃军队的必经之路上设下了埋伏。他挑选了一批精锐的弓箭手,埋伏在山谷两侧,又安排了一支骑兵部队,准备在关键时刻截断吐蕃军队的退路。一切准备就绪后,林澈只等吐蕃军队上钩。
夜晚,月色黯淡,天空中乌云密布。吐蕃军队以为这样的天气适合偷袭,于是他们悄悄地朝着唐军的侧翼进发。当他们进入山谷时,四周一片寂静,没有丝毫动静。吐蕃军队的将领心中暗自得意,以为他们的计划就要成功了。
然而,就在他们完全进入山谷时,突然听到一声号角响起。紧接着,山谷两侧的弓箭手纷纷张弓搭箭,万箭齐发,朝着吐蕃军队射去。吐蕃军队顿时陷入了混乱,士兵们纷纷中箭倒地,惨叫声此起彼伏。
吐蕃军队的将领大惊失色,他连忙喊道:“不好,中埋伏了!快撤!”可是,他们的退路已经被唐军的骑兵截断。骑兵们挥舞着长刀,冲入吐蕃军队中,与他们展开了激烈的拼杀。
林澈见时机已到,亲自率领大军从正面杀出。他手持长枪,一马当先,冲入敌阵。他的枪法凌厉,每一次出手都能刺倒一名吐蕃士兵。在他的带领下,唐军士气大振,奋勇杀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