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战斗持续了几个时辰,吐蕃军队在唐军的前后夹击下,死伤惨重,最终狼狈逃窜。林澈望着逃跑的吐蕃军队,并没有下令追击。他知道,吐蕃军队虽然此次战败,但他们的实力仍在,若是贸然追击,可能会陷入他们的埋伏。
此役,唐军大获全胜。林澈成功地击退了吐蕃军队的进攻,保卫了大唐的边疆。消息传回长安,李旦龙颜大悦,他下旨嘉奖林澈及全体将士。太平公主得知林澈获胜的消息后,心中的担忧终于放下,她在公主府中摆下宴席,庆祝林澈的胜利。
然而,就在林澈在边关取得胜利的同时,朝堂上的局势却愈发紧张。太平公主与李隆基之间的矛盾再次激化,两人在朝堂上针锋相对,互不相让。大臣们也被卷入其中,分成了两派,各自为战。
李旦看着朝堂上的混乱局面,心中十分无奈。他试图调解两人的矛盾,但却没有任何效果。他深知,若是太平公主与李隆基之间的矛盾不能得到妥善解决,大唐必将陷入内乱。
这日,李旦将林澈召回长安。林澈回到长安后,立刻进宫面见李旦。李旦看着林澈,一脸疲惫地说道:“林卿,如今朝堂局势混乱,太平与隆基之间的矛盾已经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朕实在是没有办法了,你可有什么主意?”
林澈沉思片刻,说道:“陛下,太平公主与隆基都是为了大唐的未来着想,只是他们的方式不同,导致了如今的局面。依臣之见,陛下可以召集太平公主与隆基,让他们在您的面前把话说清楚,寻求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
李旦点点头,说道:“林卿所言甚是。朕明日便召集他们,希望能借此机会化解他们之间的矛盾。”
第二天,李旦在宫中召集了太平公主与李隆基。两人来到宫中后,见到对方,脸色都不太好看。李旦看着他们,说道:“太平,隆基,你们都是朕的至亲,如今朝堂局势如此混乱,你们却还在争斗。朕希望你们能看在大唐的份上,放下成见,共同为大唐的未来努力。”
太平公主冷哼一声,说道:“陛下,不是我不愿放下成见,而是隆基他太过分了。他处处与我作对,试图削弱我的势力,这让我如何能忍?”
李隆基也不甘示弱,说道:“太平公主,您在朝中权势过大,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朝堂的平衡。我这么做,也是为了大唐的江山社稷着想。”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争论不休。李旦看着他们,心中十分烦闷。他说道:“够了!你们都别吵了!如今大唐面临着内忧外患,你们却还在这里争权夺利。若是再这样下去,大唐的江山迟早会毁在你们手中!”
林澈见势不妙,连忙上前说道:“陛下,公主,隆基殿下。大家都先冷静一下。我们都是为了大唐好,不如坐下来好好商量,寻求一个折中的办法。”
在林澈的劝说下,太平公主与李隆基终于冷静下来。李旦看着他们,说道:“这样吧,太平,你以后在朝堂上收敛一些,不要过于专权;隆基,你也不要总是针对太平,有什么事情大家可以商量着来。你们二人都要以大唐的利益为重,不得再擅自争斗。”
太平公主和李隆基听了李旦的话,虽然心中都有些不情愿,但也不敢违抗圣旨。他们纷纷点头,表示会听从李旦的安排。
然而,表面上的平静并没有持续多久。太平公主和李隆基在私底下依旧明争暗斗,各自拉拢势力,试图在这场权力的斗争中占据上风。林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不断地劝说两人,但都没有什么效果。
终于,一场更大的危机即将降临。太平公主得知李隆基正在秘密策划一场政变,想要彻底铲除她的势力。她决定先下手为强,于是她联络了一些朝中大臣和边关将领,准备发动一场政变,废掉李隆基,另立他人为太子。
林澈得知这个消息后,大惊失色。他知道,若是这场政变发生,大唐必将陷入一场血腥的内战,百姓也将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他必须想办法阻止这场政变。
林澈立刻找到太平公主,说道:“公主,您不能这么做!若是发动政变,大唐将会陷入万劫不复之地。您和隆基都是大唐的希望,为什么不能放下成见,共同辅佐陛下呢?”
太平公主看着林澈,眼中满是失望:“林郎,我本以为你会支持我。没想到,到了这个时候,你还在为他说话。他既然想置我于死地,我又怎能坐以待毙?”
林澈说道:“公主,我不是为他说话,我是为了大唐的百姓着想。一旦发生内战,受苦的是百姓啊!您想想,这么多年来,我们为了大唐的稳定和繁荣,付出了多少心血?难道您忍心看到这一切都毁于一旦吗?”
太平公主沉默了许久,说道:“林郎,我知道你说的有道理。但我实在是咽不下这口气。他如此对我,我若不反击,以后还怎么在朝堂上立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