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盛世,朝堂之上看似一片祥和,实则暗潮涌动。永瑆逼宫案结束之后,各方势力有了明显消落。但是,朝堂之上的明争暗斗依然没有平息。福长安作为另外一股势力的兴起,不单单威胁着朝堂上的刘墉、王杰等人,对和珅等人也有不同程度的威胁。
福长安在多次与刘墉的较量中,他们虽偶有小胜,但整体却未能将刘墉、王杰等人彻底扳倒。福长安心中极为不甘,那刘墉、王杰等人皆是刚正不阿的人物,屡屡坏他的好事,若不除之,实在难消心头之恨。
这日,福长安在自己府中来回踱步,眉头紧锁,苦苦思索着扳倒刘墉的办法。他的幕僚李师爷在一旁小心翼翼地问道:“大人,这刘墉为官清廉,在朝中根基颇深,想要扳倒他谈何容易,不知大人可有什么想法?”福长安停下脚步,眼中闪过一丝狠厉,说道:“哼,我就不信,这世上还没有能治得了他的法子。”突然,他眼睛一亮,计上心来。他想到了那些在地方上颇有势力的家族,他们有的与朝廷官员勾结,做着些见不得人的勾当,而刘墉曾多次弹劾过与这些家族有关的官员,若能与这些地方势力联合,诬陷刘墉谋反,或许能一举成功。
福长安立刻行动起来,他秘密派遣亲信,带着厚礼前往几个势力庞大的地方家族。在其中一家王家族长的客厅里,福长安的亲信满脸堆笑地说道:“王族长,此次我家大人派我前来,是有一桩大好事要与您商议。”王族长微微眯起眼睛,打量着眼前的人,慢悠悠地问道:“哦?不知是何事,且说来听听。”
亲信凑近一步,压低声音道:“刘墉那老儿多次与您作对,您肯定心中有气。如今我家大人想出一计,若能与您联合诬陷他谋反,将他扳倒,日后您在地方上不就再无阻碍了吗?”王族长听闻能借此机会报复刘墉,眼中闪过一丝兴奋,一拍桌子,笑道:“哈哈,此计甚妙,我正愁没机会收拾那刘墉呢!”双方一拍即合,开始密谋如何炮制证据,诬陷刘墉谋反。
经过一番精心策划,他们伪造了一些书信,信中内容皆是刘墉与所谓“谋反势力”的勾结之词,还模仿刘墉的笔迹,做得可谓天衣无缝。福长安看着这些伪造的证据,脸上露出了阴险的笑容,仿佛已经看到了刘墉被打入大牢的场景。他身旁的师爷担忧地说:“大人,这毕竟是诬陷,万一被识破……”福长安一摆手,不屑道:“哼,只要我们做得够缜密,谅他们也找不出破绽。”
很快,福长安觉得时机成熟,便带着这些伪造的证据,进宫面见乾隆。乾隆正在御书房批阅奏章,见福长安神色匆匆,带着一些文书进来,心中不免有些疑惑。福长安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声泪俱下地说道:“陛下,臣今日发现惊天大事,刘墉竟然意图谋反!”
乾隆听闻,心中一震,他向来对刘墉的忠诚深信不疑,但福长安呈上的证据却让他不得不重视起来。他接过那些书信,仔细查看,眉头越皱越紧。乾隆抬眼看向福长安,严肃地问道:“福长安,此事非同小可,你可确定这些证据确凿?”福长安磕头如捣蒜,急切地说道:“陛下,千真万确啊,臣不敢有半句假话,还望陛下明察!”尽管乾隆心中仍有疑虑,但这些证据摆在眼前,他也不能坐视不管。于是,乾隆下令将刘墉暂时收押,着专人彻查此事。
刘墉正在军机处处理事务,一群官兵突然闯入,将他五花大绑。刘墉心中大惊,但他很快镇定下来,大声质问官兵缘由。当得知自己被诬陷谋反时,刘墉又气又怒,他深知这背后必定有人陷害。刘墉瞪着为首的官兵,怒喝道:“我刘墉一生忠心耿耿,为朝廷鞠躬尽瘁,何人竟敢如此诬陷我!你们可知道,这是欺君之罪!”那官兵面露难色,嗫嚅道:“刘大人,我们也是奉命行事,还请您不要为难我们。”但此刻,他只能被官兵押解至大牢,等待命运的裁决。
刘墉被关押在阴暗潮湿的大牢里,周围弥漫着一股腐臭的味道。他心中明白,自己此次陷入了一个巨大的阴谋之中。但究竟是谁在背后搞鬼,他一时还难以确定。不过,以他对朝堂局势的了解,和珅或福长安其党羽的嫌疑最大。这时,隔壁牢房传来一个犯人的声音:“刘大人,您平日里刚正不阿,怕是得罪了不少人啊。”刘墉冷哼一声,说道:“我一心为国为民,何惧小人陷害,总有水落石出的一天。”
大牢的日子并不好过,狱卒们平日里就听闻刘墉铁面无私,对他们这些人向来严厉,如今见刘墉落难,更是没有好脸色。不仅饭食粗糙不堪,甚至连基本的饮水都时常短缺。一个狱卒端着一碗馊饭过来,扔在地上,嘲笑道:“刘大人,这可是我们特意为您准备的,您就将就着吃吧。”刘墉看着那碗饭,不为所动,平静地说:“我刘墉绝不会向你们这些小人低头。”但刘墉并未因此而气馁,他在大牢中不断思考着应对之策。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