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建军的来信,季宇宁在心里不由想到了前世的那篇《高山下的花环》。
《高山下的花环》是创作于1982年,发表在《十月》杂志1982年第6期。这是一部9万多字的中篇小说,作者是一位部队的专职作家。
这篇小说当时在国内一经发表,就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国内一共有74家报纸全文连载这篇小说,有60多家剧团把它改编成话剧、歌剧、舞剧、京剧、评剧、曲剧。
之后这篇小说又被译成英、德、法、俄、日、匈、捷、越等各种文字,在海外传播。
京城出版社随后发行的单行本《高山下的花环》,连续8次印刷,销量达到了158万册。
加上全国其他7家出版社发行的,总印刷数量达到了惊人的1100万册。
1983年初,总政下发通知,部队将这部小说以及作者的创作谈印成单行本,直接下发到班,组织部队阅读。
这篇小说可以称得上是一部感动了全国人民的作品。当时巴老爷子就曾经说:这篇小说是一部能够洗涤人们心灵的作品。
这篇小说的内容反映了部队的一些问题,所以当时这篇小说完成以后,《人民文学》以及部队的文学刊物在考虑发表的时候有一些犹豫,都是希望作者做一定的修改。
但《十月》杂志却非常积极,是原封不动一字未改发表出来的,所以后来《十月》杂志被誉为国内文学刊物“四大名旦”中的“刀马旦”。
这篇小说在季宇宁看来,故事内容和结构都很不错,但作者的文笔却比较一般,甚至可以说比较粗疏。
这是这一代作者的通病,原因就是读书太少。
比如说作者在小说开篇的题记中写道:记不清哪朝哪代哪位诗人,曾写过这样一句不朽的诗——“位卑未敢忘忧国”。
但是要季宇宁来写开篇的题记,他就会直接写: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这就够了。
季宇宁记得,前世莫言曾经评论过这位作者的另一篇小说,当时他说自己仿佛闻到了连队小报的油墨的味道。
这实际上就是说这位作者写的小说文学性比较差。
前世这篇小说发表的时间是在82年,是在81年思想有过碰撞之后,而现在季宇宁准备在79年就把它发表出来,他觉得这个时候正合适。
正当季宇宁还在心里考虑贺建军信里的那些素材的时候。
电话铃响了。
打来电话的,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现代文学编辑部的副主任,姓孟。
季宇宁此前去过不少次人文社,跟人文社的大部分人都见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