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1页

贺海川是西堡肉联厂曾经的生化车间的技术员,现在也是西捷工厂的主力,他从杨锐这里学了不少的东西,对杨锐更是配合,西捷工厂的工人们能坚持一天一夜不离开,不停工,全靠贺海川、宁民,还有锐学组的田世昌等人帮忙回旋和管理。

杨锐叹口气,道:“谁都不知道是什么状况,也就不知道会持续多久,咱们总不能一直不调整工况吧,我刚才好像就听见报警声了?”

“有一根蒸汽管子的压力太大,现在没问题了。不过确实不能保持这个状况太久。”工厂不像是实验室,各种数值都在一个较大的范围内浮动,而且不是每种数值都好调整的,比如管道压力,蒸汽多了就压力大了,蒸汽少了就压力小了,但蒸汽的多少,是锅炉烧出来的,并不是电脑上的一个按键。

到了三十年以后,欧美的一些无人值守的高自动化机器,倒是能够对工厂的工况进行精细化调整,但那些都是价值几千万乃至几十亿的机器,别说80年代没有这样的技术,就是有了,中国企业也用不起。同样是锅炉,老外用重油和天然气是常事,中国企业能用煤炭的都用煤炭,甚至连好煤炭都舍不得,非得用热值低的便宜货才有竞争力。

西捷工厂虽然是英国人投资的新工厂,那也是1983年远东水平的新工厂,一些参数是容易调整的,一些难以调整的,已然开始影响到生产了。

“再做一组,坚持一下。”杨锐说着亲自上阵,帮着填充物料,记录参数。

贺海川什么话都没说,就回去安排去了。

好在西捷工厂的人数不多,总共也就是十几名工人,大家虽然又累又饿,在一对一的安抚下,也能坚持下来。

不多久,当食物送进来的时候,新的一盘辅酶q10生产了出来,依旧是米粒大小,光泽度偏下的结果,但数量少了四分之一。

这是参数严重偏离设计指标的前兆。

杨锐叹口气,道:“结束测试,你们按照规程调整设备吧。”

他脑海中虽然有的是信息,毕竟不是什么都知道,主流的一些技术,杨锐在读书的时候即使没接触过,也是要了解的,但稍微偏门一些的,就不一定懂了。

辅酶q10的特殊之处在于始终没有研究出化学合成法,这就使得辅酶q10的研究者不停的在植物提取法和微生物法中间打转,期间,注册和使用的专利技术不知道多少。

连续数次,杨锐边研究边找资料,总算搜到几篇有点相像的论文都是90年代写的论文,讨论的是物料的温度和浓度的关系,但也是纯粹的经验式总结了,知道结果逆推原理,多少能编造些东西出来,但要说有什么高深的科学道理,却不尽然。

不过,科学性弱一些,却让它的经济性凸显了出来。

物料的温度、浓度压力等关系并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根据生产过程中的整体条件变化而变化的,用古典一点的话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