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6页

就因为风险大,有身份地位的学者都不敢讲,等来等去的,终于是等到了杨锐。

杨锐确实是敢讲。

他有什么不敢讲的,g相关的文章和书籍,他接触太多了,他不光知道最终结果是怎么样的,他还知道g制度建立之间的过程。

所有这些,杨锐满意的可以继续支持,不满意的可以修正。

他完全可以大胆的讲出来。

以他当下的影响力,也已经有资格这样做了,虽然不见得g的制度就会按照他说的来制定,但是,这种话语权是他可资利用的,也是他体现自身价值的一部分。

话语权也不是凭空出现的,如果不是杨锐将s全通关,出版了外文的《基因组学》,搞出了诺贝尔奖级的cr和离子通道相关研究,换一个普通的名校教授来讲这个课题,根本没有人例会。

现在就不同了,知道了杨锐的命题,不止是北大清华中科院等学术机构,就是主管政策的卫生部和政务院也来人旁听。

华锐制药的人看到这样的场景,也意识到了课程的重要,一个个屏息凝视,仔细听讲。

杨锐讲的很洒脱。

“中国目前的药厂规模太小,太过于分散,但是,贸贸然的合并,并不是有效的方法,首先第一步,还是要理顺国内各家药厂的关系,进行统一管理……”

“有人提出,中国应该将目前的药厂数量消减三分之一,我认为,这个要求太低了,消减一半,中国的药厂都是太多的。但是,以行政方式消减药厂,太过于粗暴,也会忽视药厂的积极性,应该以g为标杆,能够通过g标准的药厂,才具有留存下来的资格,否则,就应该予以消减……”

“良好的生产规范,要求的不仅是设备,还有员工的培训,但是,就国内目前的环境,我认为强调设备是最有效和最现实的……”

杨锐讲的内容,并不一定符合现在人的认知,一些内容甚至和卫生部正在设计的政策有所抵触。

但是,身为学者的一个好处,就在于你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在相当的范围内随意讨论学术问题。

g的确是政策,也是学术,这就让学者的影响力在此大大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