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9页

所以,一旦决定参与到某项目中去的时候,每个实验室都是有着相当把握的。而且,不论他们的把握有多大,都得竭尽全力才行。

马乔利很难想象,离子通道实验室是如何在竭尽全力的完成了g蛋白偶联受体的构象之后,又完成了g蛋白偶联受体的晶体结构,接着又完成了g蛋白偶联受体的三维结构……

如此算来,北大离子通道实验室实际上是一连进行了三次诺曼底登陆!

“杨锐先生,我能看看三维结构的论文吗?”马乔利追着杨锐的脚步跑。

杨锐笑一笑,说:“你马上就能在《科学》上看到它了,对方答应我会安排在最新一期里。”

插队是独属于高端学者的待遇了。

正常的学者投稿,通常需要六个月到一年的时间,才能在期刊上发表,所以后来的学者都习惯于先将论文发表在网上的数据库里。

而在80年代,还没有网络数据库的情况下,提前发表就能够最大程度上的减少争执,但要达成此点,却不是期刊社的编辑点头就可以了。

期刊社的编辑本身是不会对论文做评审的,越是高端的期刊,就越是注重同行评审的作用。同行评审是由三名学者审查一位投稿者的文章,而学者们在非研究事务上,总是习惯于拖拖拉拉。

换言之,一名学者若是想要插队的话,他首先得说服期刊编辑,再由后者说服同行评审的三名学者,以最快的速度审阅了该论文,才有快速登陆期刊的可能。

对于《科学》这样的期刊社来说,能说动编辑为此专门去催促评审的学者,屈指可数。

也是杨锐现在的论文太重要了,以至于各方不得不小心翼翼的进行处理。

但是,换一个角度来说,发表到《科学》上的论文,又有几篇是不重要的?

马乔利嘴角抽动了两下,道:“我是想趁着还在中国的机会,能好好的看一看……”

“这个不合规矩。”杨锐摇摇头,他这一次的目标是刷瑞典代表团的声望,并不是马乔利一个人的,没必要为此冒险。

“我也知道这个要求不合规矩……”马乔利顿了一下,迅速接上,道:“200万美元的零要求捐款,只要您给我看您三维结构的论文。除此以外,没有任何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