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4页

中年记者见杨锐不想谈经费,也没有追问,笑了笑,道:“杨教授,自我介绍一下,鄙人邓泰然,这位是周宝雄,我们都是《人民日报》的记者。”

《人民日报》一词一出,半个餐厅都为之一静。

在场的人都知道,别管国内目前有四大还是五大报纸,《人民日报》都要高其他报纸几百个头。

两名记者出动,也很是有点规格了。

杨锐也坐直了起来,琢磨着道:“没想到呢。”

当年还在到处张贴小广告的时候,杨锐就曾发下宏愿,要登上《人民日报》,当然,那时候想的是头版头条的最强补习老师,却不是现在的学者身份。

或许还是最强补习老师的名字上人民日报更难一点吧。

杨锐不禁有些出神。

“杨教授。”邓泰然唤了一声,道:“我们想问几个问题,您看哪里方便些一些?”

“就在这里吧。”杨锐没有起身的意思。

邓泰然没想到杨锐不避他人,左右看看,也不多话,就按照采访纲要的要求,道:“您对诺贝尔奖怎么看,你认为自己拿到诺贝尔奖有多大的可能。”

一次问两个问题,是采访时的大忌,等于给了被采访避实就虚的可能。

但是,也有可能是邓泰然对杨锐的保护,让他回答问题的时候可以有所选择。

杨锐做着判断,道:“在尘埃落定以前,我只能说,我对诺贝尔奖很有信心。”

这是很平常的答案,邓泰然随手做了记录,再道:“如果您拿到了诺贝尔奖,您会做什么?”

“如果我拿到诺贝尔奖吗?”杨锐自言自语了一句,笑笑道:“如果我拿到了诺贝尔奖,我会推动世界生物学研究,向中国的偏移。”